Video thumbnail for 資產翻倍, 我反而"越有錢越摳門"?---用摳門哲學買回自由

資產翻倍反而更「摳門」?富人越有錢越節儉的真正原因:買回自由與獨立!

Summary

Language:

Quick Abstract

想知道有錢人為何反而更節儉嗎?這不僅僅是一種現象,更是一種致富原則!本文將從財富的副作用和自由選擇的悖論兩方面分析這種「越有錢越摳門」的哲學,揭示其背後深層的原因,讓你理解為何節儉反而能帶來更大的財富自由。

  • 快速掌握:

    • 財富的副作用:過度依賴高收入和生活方式膨脹導致脆弱性。

    • 生活方式縮水的重要性:降低心理上的脆弱性,拒絕讓個人價值與消費品掛鉤。

    • 預先勾銷財富:想像失去財富,從容應對波動。

    • 打破固定支出比例:降低支出佔收入比,避免財務束縛。

    • 自由選擇的悖論:金錢可以是無限的,但選擇永遠是有限的。

    • 珍惜每一次選擇:專注於自主選擇的現實,而非浪費選項。

    • 消除無意識選擇:突破默認道路,過想要的人生。

探索「越有錢越摳門」的深層智慧,重新定義你與財富的關係,實現真正的財務自由和內心平靜!

越有錢越摳門:一種財富哲學

引言

大家好,我是Ray。今天想和大家分享一個與財富有關的現象或原則——越是有錢的人似乎越摳門。前一天我在推特上看到一個真實的故事,我很喜歡的作者Nassim Taleb和一位億萬富翁一起吃飯。Taleb按多年習慣點了第二便宜的菜,億萬富翁卻打斷他,讓服務員上最便宜的菜。這是一個典型的越有錢越摳門的現象,但我認為這更是一種財富原則,一種有意識的選擇,因為它也發生在我身上。

我的經歷

熟悉我的觀眾知道,我從2018年底開始投資特斯拉,這讓我的資產翻了很多倍。但我沒有換豪宅豪車,房子買到手至今都沒裝修過,甚至還在考慮換個小房子或乾脆不要自住房,過更簡單低成本的生活。很多人可能會疑惑,賺了錢不就是要花的嗎?這樣做和守財奴有什麼區別?我過去也有同樣的困惑,很多理財書都強調要保持節儉、抵制消費主義,卻很少有人解釋為什麼。經過這幾年的思考和實踐,我覺得自己想明白了,所以今天就來聊一聊為什麼我會追求這種越有錢越摳門的財富哲學。我會從兩方面分析:第一,財富的副作用;第二,自由選擇的悖論。

財富的副作用

我把財富比喻成食物,我們需要且喜歡它,但和食物一樣,財富在帶來好處的同時也可能有副作用。越有錢越摳門的本質,就是隨著財富的增加,我們要積極排毒,消滅這些副作用。

  • 生活方式膨脹帶來的依賴性和脆弱性:很多人財富增加後會經歷生活方式膨脹,買大房子就要配好車,穿名牌,去高檔餐廳,坐商務艙,住五星級酒店,經常旅遊。不在家時,豪宅和珠寶還得找人看著,結果一年下來,豪宅可能總是保姆在住。這種生活方式膨脹的後果是,你會成為一個高維護成本的個體,需要繼續依賴工作獲得更多收入,無論是給別人打工還是自己做生意。即使你喜歡工作,也改變不了對它的依賴,你需要根據別人的時間表和問題來安排生活,無法選擇停止或暫停工作,也無法承擔丟掉工作的後果。而且因為高成本,你必須保持高收入。高收入的工作往往稀缺,面臨更多競爭;如果高收入來自更長的工作時間和強度,身體這台機器就會不停加速運轉,遲早會出問題,導致你很脆弱,經不起風浪。

  • 心理上的脆弱性:生活方式膨脹還會帶來心理上的脆弱性。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人的幸福感往往來自比較。習慣了高成本生活,再回到低成本狀態會覺得痛苦。比如有人最慘時只能吃星巴克可頌,這在我看來很矯情,因為我見過更窮的情況。這種矯情代表一個人生活的寬度太窄,幸福閾值太高。拒絕讓個人價值同消費品和生活方式掛鉤,因為一旦無法維持這種消費水平,會覺得自己的價值被徹底摧毀,從根本上動搖對自己的認知。

  • Nassim Taleb的思維把戲:Nassim Taleb寫了《反脆弱》這本書,對我影響很大。他提到斯多葛主義代表人物Senaca,這位古羅馬帝國首富經常使用一種思維把戲,就是在心里預先勾銷財富,想像自己已經失去了這些財富,這樣當真正面臨損失時,能夠泰然處之。我也有類似做法,習慣把自己持有的股票價值在心里減半,這樣做有兩個好處:第一,不會覺得自己特有錢;第二,就算股票真的下跌50%,心里早就接受了,不會那麼痛苦。

  • 負債帶來的脆弱性:很多人認為隨著收入提高就能負擔得起更多負債,從數字表面看似乎沒問題,但收入可能突然消失,資產可能突然貶值,負債卻很少會自動消失。如果生活方式膨脹單純由收入驅動,消費降級可以提高獨立性;但如果包含了負債,即使消費降級,依然會受到負債的束縛,代表一種客觀上的脆弱性。

所以,越有錢越摳門的目的是有意識地防止這些由於財富增長而帶來的副作用,不是不花錢,而是讓生活成本的增長幅度遠遠小於財富的增長幅度,支出比例隨著財富的增長而逐漸降低。

自由選擇的悖論

聊到這兒,我們要回答那個經典問題:錢賺來不就是要花的嗎?一直存著跟沒賺有啥區別?其實越有錢越摳門不是讓你不花,而是有節制有計劃地花,避免財富帶來的種種副作用,讓自己在財務和心理上不至於脆弱到經不起風浪。更重要的是,越有錢越摳門能讓你真正獲得自由選擇的能力。

  • 自由和選擇的特性:首先,自由和選擇權只是尚未兌現的潛能,本身並無意義,只有真正兌現時才顯現出價值。所以越有錢越摳門的另一層意思是有意識地關注每一次選擇的兌現過程。其次,你可以有無限的金錢,但不意味著能擁有無限的選擇,因為時間有限,每一次選擇都決定未來一段時間如何度過,也就意味著放棄其他可能,選擇的本質是稀缺的。最後,很多人沒有意識到,我們大部分的選擇其實要么被浪費,要么被強加,根本原因在於經常在無意識的狀態下做決定,從而過上一條並不真正符合自己的默認道路。

  • 我的例子:拿我自己來說,我考慮賣掉加拿大的房子,因為它不適合我,也不是我想要的生活方式。我住的房子代表典型的加拿大郊區生活,對很多人來說很理想,但我不需要出去工作,沒孩子,社交網絡也不在這個社區。如果繼續住在那,就是因為大家都這樣,等於無意識中按照別人的標準過自己並不想要的人生。

  • 越有錢越摳門的意義:越有錢越摳門其實在幫助我們減少甚至消除那些被浪費的、無意識的或者被迫的選擇,騰出它們所佔據的時間和注意力,倒逼自己有意識地思考,用好每一張門票,過想過的人生,同時也保留在需要的時刻切換到另外一個世界的能力。

結語

現在回到開篇那個看似矛盾的場景,當Taleb點第二便宜的菜時,億萬富翁卻要堅持最便宜的,相信你已經明白,這並不是什麼摳門大賽,而是兩個清醒的人在做有意識的選擇。他們的選擇是在消減財富的副作用,保持反脆弱狀態的同時,時刻握住可以去任何平行世界的門票,好在需要的時候做出真正想要的決定。

當然,對越有錢越摳門可能有不同的解讀。比如有人認為Taleb跟億萬富翁之所以可以做到摳門,是因為他們的財富已經多到無需用金錢來證明自己。但這個說法有兩個問題:第一,到底需要有多少財富才能夠讓你對財富祛魅,停止用財富來證明自己?第二,一個更本質的問題是,為什麼我們需要用財富來證明自己?或者說財富到底能證明什麼?這些問題我想在另外一個視頻里回答,那就是我們到底如何才能對財富祛魅。如果你感興趣,請關注我的頻道,為我評論點贊,我們下次再見,拜拜。

Was this summary helpfu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