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deo thumbnail for 从底层爬上来的三个感悟

底層逆襲:三個感悟,助你突破人生困境

Summary

Language:

Quick Abstract

想知道如何突破困境,實現階級流動嗎? 這段分享一位朋友的故事,他身處底層,上有老下有小,面對生活壓力,該如何是好?講者以自身經歷,鼓勵和他有相似處境的朋友的孩子們不要放棄,並分享他如何透過不懈努力,最終改變命運的故事。無論出身如何,每個世代都有其使命,重要的是不向命運低頭,堅持到底,終能看見希望曙光。

Quick Takeaways:

  • 出身無法選擇,但可透過自身努力改變命運。

  • 不要輕易放棄,堅持下去,抓住每一個機會。

  • 即使身處逆境,也要積極爭取資源,擴展視野。

  • 勇於嘗試,不要預設失敗,成功往往就在堅持之後。

  • 持續呼喊,讓別人聽見你的聲音,尋求幫助與機會。

  • 最重要的是不要自我放棄,抱持希望,努力不懈。

給朋友及其孩子的話

朋友的困境

兩天前,我的一位朋友問我。他在廣東的鄉下工作,目前從事餐飲業,薪水不是很高。家裡有一位殘疾的母親,兒子還小,正在上學。他問我在他這樣的情況下該怎麼辦。老實說,我聽完後有點著急,所以沒有給出一個好的答案。

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使命

今天我想對這位朋友,尤其是他的兒子說幾句話。首先,我想說每個人的初始設定都不同。有些人可能出生在山上,有些人出生在坑裡。但無論如何,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使命。以我的家庭為例,我的父母,他們的使命是為我提供上學的條件。他們自己實際上因為時代等各種原因沒有走出坑裡。而我接過他們手中的扶手後,靠自己把他們拉出了坑。所以從這位朋友的角度來看,你能把母親從鄉下接到城市照顧孩子,這已經很了不起了,你這一代人的使命已經完成了。

條件不佳的孩子不應躺平

第二件事我想說的是,對於社會條件差的孩子,他們應該躺平嗎?也許一些老朋友知道。那時我去了我們城市的一所高中。在90年代,沒有國際學校,也沒有本科生。所以我們省幾乎所有的二代都在那所學校。在這樣的環境中,我有什麼感覺呢?

  • 信息的分割:首先,我感覺這個世界的信息是分割的。就像郝景芳寫的科幻小說《北京摺疊》一樣,不同維度的人無法接觸到彼此的信息。90年代時,我的同學們很清楚出國很難,但對於那所學校之外的大多數人來說,很多人甚至不知道出國是什麼樣子。

  • 自我拯救:其次,我覺得作為一個窮人,我必須自我拯救,因為沒有人能拯救我。人類的悲劇是不一樣的。我的同學們不是壞人,但我們是生活在不同世界的人。雖然我們坐在一個教室裡學習,但只要走出那個教室,我們的生活就不會交織在一起。舉個最簡單的例子,春秋假期期間,一個常規操作是假期結束後,大家會一起去市中心的肯德基或B校吃飯。對我來說,這簡直太奢侈了。我18歲才吃了一次肯德基。當我進入那所學校時,我的家人非常高興,然後他們帶我去吃了一次肯德基,我的父母也看著我吃。我小學時是在工廠學校,同學們都來自貧困家庭,那時我沒有這麼深的感受。進入那所學校後,我發現人與人之間有很大的差異。在這樣的環境下,我也相對貧窮,很多時候為了省錢,我不參加花錢的集體活動,在同學們眼中,我也是一個不合群的人。所以在學校的時候,我們必須鼓勵自己。當別人告訴我們放棄時,我們不能先放棄自己。

  • 學校資源的利用:那所學校的第三個經歷是,雖然在學校生活不是很愉快,但那所學校的資源很好。它有一個英文圖書館,有外交,那時的外交也給了我一些過期的雜誌。通過那些書,我也發現生活中其實有一個廣闊的世界。像我們這樣沒有背景和資源的人,最不缺的就是堅持。因為沒有人能從你身上拿走它。

不要預設失敗

我還意識到一件事,很多時候在我們做某件事之前,我們假設它會失敗。但往往當你真正去做的時候,它可能會成功。對於沒有資源的人來說,我們需要把握的是那一行的成功。這個周末,作為我們系的學生面試官,我面試了我們州的一個女孩。這個女孩參加了很多國家活動,總之,她也非常精力充沛,非常優秀。當我聽到的時候,它讓我想起了我申請本科課程時的感受。我不敢想這個女孩組織的活動,我甚至沒有聽說過。

我的故事

當時我的個人陳述告訴了我一個我親身經歷的故事。我剛開始上高中的時候就是這樣的狀態,所以那時我真的很喜歡看小說。對我來說,小說是當時逃避現實痛苦的唯一窗口。看了很多小說後,我有時也會自己寫一些小說。高二暑假的時候,我去了上海的阿姨家一段時間。那時,我第一次接觸到帶打印機的電腦。我偷偷用阿姨的電腦寫了一部長篇小說並打印出來。回到家後,我去了市裡的新華書店。那時,我去了書店的小說區,把所有小說後面的地址和責編的名字抄在一個小筆記本上。我把我唯一的原稿一個一個地寄給出版社。當我把它寄給出版社時,我會給責編寫一封信,告訴他我的情況,並要求責編如果不要原稿就把它寄回給我。一兩個月後,這份手稿通常會被退回。退回後,我會刪除出版社,繼續下一個出版社。這個過程花了大約一年的時間。這時,我已經高中畢業,已經去上海復旦大學學習了。最後,北京有一家出版社同意出版我的小說。但他要求我在兩周內重寫和修改小說。我去了學校的電腦房,日夜重寫小說。那時,我在我的個人陳述的最後一段寫了這樣一句話。是什麼促使我一次又一次地做這件沒有希望的事情?實際上,我很難說它是什麼。如果我堅持要說,它可能是一種本能。不願承認我的命運。我不想出生在坑裡,所以我必須在坑裡度過餘生。我不想我的生活就這樣。所以只要我還有最後一口氣,只要我認為這件事是正確的,我就會一直做下去。這部小說給我帶來了光明,帶來了希望。

給朋友孩子的鼓勵

我想和這位朋友的孩子分享的是,當你看著你周圍的人時,你會覺得很多人有更好的資源。他們可能站在一些更高的起點上。你想要實現的生活,你想要去的彼岸,是一個看起來非常遙不可及的地方。但很多時候,在這個世界上,其實有很多人願意給我們機會,願意幫助我們。我們要做的就是繼續伸出手,繼續呼喊,讓人們聽到。

Was this summary helpfu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