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的DEI政策風波:理想與現實的交鋒
引言
如果你是美國白人,面試落榜,你會歸咎於自身不足還是制度偏心?當發現適合自己的工作被少數族裔女性獲得,你又作何感想?有人認為這是社會正義的實現,社會越發公平;也有人覺得這是逆向歧視,是平權配額政治。就在這種矛盾情緒中,川普再次當選總統,並對DEI(Diversity多元性、Equality平等、Inclusiveness包容)開刀。他不僅口頭反對,還直接下令砍掉聯邦政府所有與DEI相關的計劃。按理說,這種行為應引起全民反彈,但奇怪的是,很多人不僅不反對,反而拍手叫好,這其中不乏川普支持者,也有其他人。這些人是種族主義者或大沙文主義者嗎?還是看到了我們沒看到的現象?本文將探討當美國DEI遭受打擊時,那些鼓掌者的真實想法。
川普對DEI的打擊與民眾反應
川普對DEI的打擊不僅是政治操作,更是對進步派內部盲點的挑戰。拜登政府積極推動多元包容政策,川普上任後迅速廢止,這不僅是左右之爭,更是對公平實現方式的根本矛盾。更詭異的是,這場反撲並非從保守派深紅州爆發,而是從民主黨原本最穩定的藍州開始。
紐約時報記者Ezra Klein和大西洋月刊記者Derek Thompson合著的《Abundance》(富足)一書指出,民主黨在自己最有權力的地方,卻讓事情變得更糟。他們質問為何進步派在川普成功的選舉中輸得慘,為何越進步,人們卻感覺越不自由。
部分民眾支持終結DEI的原因
很多人以為反對DEI的聲音只來自川普支持者,但實際上,許多歡迎DEI被砍掉的人來自城市中產階級,甚至民主黨鐵票區。Ezra Klein在受訪時表示,進步派的治理失敗是自己造成的,不是保守派設的陷阱。
書中提到,很多大型公共建設案因平權政策塞入太多目標而一拖再拖、成本爆炸。例如,蓋橋工程還需附帶提供托育服務、實現種族平衡、性別多元等,最終什麼都做不好。
一些中產階級嘴上支持某些價值,行動上卻反對社會住宅建在自家社區附近,因為擔心更多元背景的人入住。舊金山的非裔人口幾乎被趕出城市中央,民主黨的理想成了行政無能的象徵。因此,川普宣佈砍掉所有聯邦政府DEI預算時,不少人鬆了一口氣,他們不是仇恨少數族群或反感性別平等,而是覺得自己也過得很苦,制度卻花大力氣幫別人,沒幫到自己。
公平與效率的矛盾
進步派花太多時間設計程序,卻忘記結果是人民感受進步的唯一方式。在美國,追求公平的過程中出現了一些問題。例如,大學招生時,分數高、經歷完整的學生因種族多元化而落選;地方政府發放創業補助時,規定優先給予少數族裔或女性創辦的企業,導致白人男性創業者作弊。這些現象不是人們反對多元,而是制度設計讓公平變得不透明。
Ezra Klein指出,民主黨有偉大目標,但沒有體制能實現。以拜登政府的偏鄉寬頻建設案為例,撥款420億美元,三年過去,全美國只有三個州完成行政前置流程,不是建好了寬頻網路,而是準備動工。原因是預算包裹在一層又一層的程序迷宮中,補助流程有14步,各州需先交意向書申請規劃補助,再繳交五年計劃書,且計劃需等聯邦通訊委員會公佈全美網路涵蓋地圖,地圖還要經過公開挑戰,各州重新畫地圖、寫提案、接受技術審查、提出正式申請、進入競標流程,每一步都可能被卡住。
進步價值的迷失
美國的一些政策看似追求公平,但在過度設計中迷失了方向。DEI不能只是名額分配和道德高地,必須成為社會工程,幫助弱勢群體站起來,而不是讓所有人躺平。
美國中西部的白人卡車司機每天辛苦工作,卻發現孩子申請大學被拒,公司裁員優先留下少數族群背景的年輕人,他們不是種族主義者或川粉,只是有現實疑問。2023年美國最高法院裁定哈佛大學在招生中歧視亞裔學生,這些亞裔學生的父母努力工作,卻感覺自己從未被算進去過。
進步派若不能讓日常生活變得更容易,就會被貼上虛偽的標籤。效率成為唯一的正義感來源,誰能讓事情真的發生,誰就獲得掌聲,哪怕是川普。
更好的制度選擇
Derek Thompson認為,不應把每一項公共建設都塞進所有可能的社會理想,他戲稱這種做法為“Everything Bagel Liberalism”。台積電赴美設廠就遇到類似問題,申請CHIPS Act補助金的條件要求吸引女性從事建築工程、保證分包商是多元族群、設立廠內托育中心等,對台積電來說是文化震撼。
結論
川普對DEI的打擊引發思考,我們需要的是能執行的進步主義,讓人真實感受到價值能被實現。在追求公平與效率的過程中,如何找到一條既能動又不犧牲正義的路,是我們需要思考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