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deo thumbnail for 告別有毒的自我挑戰觀念,別再跳脫舒適圈的實證根據|《別再跳脫舒適圈》

告別焦慮!在舒適圈成長的秘密:挑戰有毒的自我挑戰觀念

Summary

Language:

Quick Abstract

是否該「跳出舒適圈」?探索克莉絲汀.巴特勒的《別再跳脫舒適圈》如何挑戰這個常見觀念!本書提倡在舒適圈內成長,而非強迫突破,以減少壓力、找回內心平衡,並實現持續成長。這個摘要將帶您了解如何在安全感中探索自我、發展個人目標,並挑戰社會對成功的迷思。

Quick Takeaways:

  • 挑戰「跳出舒適圈」的迷思,強調其可能導致的壓力與焦慮。

  • 提倡在舒適圈內探索與成長,透過安全感建立自信與穩定。

  • 介紹「舒適圈流程」的三步驟:定義現狀、擬定方向、指引抵達,實現在穩定狀態下的持續成長。

  • 強調內在平靜與自我信任的重要性,鼓勵在安全、愉快的環境中發展潛能。

  • 提醒讀者,真實的成長應在安全感與滿足感中發生,而非痛苦與壓力。

別再迷信「跳出舒適圈」!打造屬於自己的舒適圈,讓成長像呼吸一樣自然

你是否被「跳出舒適圈」這個觀念困住了?

有一句話你可能已經聽到膩了,這句話就是「你必須踏出舒適圈」。這句話真的很奇怪,好像只要過得很舒適,就代表我們還不夠努力一樣。結果當我們強迫自己離開舒適圈,卻導致了更大的壓力跟焦慮。很多人設定了一些很極端的目標,或是看起來很了不起的挑戰,卻沒有想到這種冒險,往往讓自己會失去了平衡,因此而變得更迷茫了。

一本特別的書:《別再跳脫舒適圈》

我最近讀到了一本很特別的書,它的書名叫做《別再跳脫舒適圈》。這本書的作者叫做克莉絲汀.巴特勒,她是一位暢銷書的作家。她就是曾經被這種跳出舒適圈的觀念害得很慘的人,她越想要努力跳出舒適圈,卻活得越糟糕。她透過她親身的經歷告訴我們,待在舒適圈裡面,其實是有很強大的力量,這個可以幫她克服重度焦慮,還有憂鬱,幫她重新找回健康,還有逆轉了她的財務困境。後來,她還成功創業了。

書中核心觀點:挑戰社會迷思

所以這本書的核心觀點就是,她要挑戰我們社會上對於跳出舒適圈的迷思。作者認為,強迫自己去不斷的超越極限,並不見得可以帶來真正的成就,反而可能會傷害我們的內心安全感,還有自信。相反的,她很強力的主張,我們應該要在舒適圈裡面去探索,還有成長,減少過度的壓力,讓成長就像是呼吸一樣,自然而然的發生。

舒適圈流程的三個步驟

為了打破舒適圈的迷思,作者在書本裡面提出了舒適圈流程的三個步驟:定義你所在的位置、擬定你前往的方向,以及指引你如何到達。透過這三個步驟,她帶我們去理解,如何在穩定愉快的狀態之下,可以實現持續的成長,找到屬於我們自己的平衡,還有成功。

為什麼我想讀這本書?

為什麼我想要讀這本書呢?因為這本書對我而言,我覺得來的正是時候。因為自從我自己離開了台積電,投入全職自媒體創作的這三年多來,我經常會聽到一些讓我自己感到蠻困擾的問題。

外界的聲音

像是很多人會建議我,是不是要擴大公司的經營,去僱用更多的員工,認為我應該跳脫舒適圈,嘗試一下更大的挑戰,擴展這個規模,可以賺取更多的收入,還可以提升影響力。這些外界的聲音,一直在我的耳邊迴響著。

還有一種意見是說,我現在讀的書籍種類,好像還不夠多。但是我就覺得,我的部落格已經在讀的書籍種類,就大概有八種書籍的分類了。但是仍然會有很多人建議我,要跳脫舒適圈,去讀一些可能是宗教類的、不同社會議題的、不同國家歷史的書籍,或者是一些文學類的經典書籍之類的。但是我知道,我自己雖然偶爾會讀一些不同類型的書籍,但是那些有些東西,仍然不是我感興趣的。所以這類型的書籍建議,往往讓我會有點掙扎。

另外,有些人說我在家裡工作看起來很舒服,應該要跟別人多交流,出去走走,出去跟別人合作,不要總是待在家裡,要跟別人多互動,拓展人脈。他們的建議讓我覺得,好像過得很舒適是錯的,好像必須做一些讓我自己不舒服的事情,才可以有所進步,才可以賺更多錢,更有成就。這個讓我有時候會質疑自己的決定。

我的疑惑

我會質疑自己,現在維持小規模真的是好的嗎?這樣的舒適真的是好的嗎?這類型的建議會讓我覺得自己好像,是不是沒有長進。如果我多做一點不舒服的經營方式,公司就會比較好嗎?如果多讀那一些自己沒什麼興趣的書,我就會成長跟進步嗎?這些疑惑會一直讓我覺得懷疑自己,現在的舒適到底是好或不好。

我內心的想法

我自己內心的想法,我覺得我們人類本來就喜歡待在一個有信心、有支持、有溫暖的、舒適的環境。沒有必要刻意去找自己的麻煩,去嘗試不舒服、不喜歡,或者害怕的東西。我認為應該是,八成的時間可以保持舒適,其餘兩成的時間可以稍微跳脫做一些嘗試,而不是說突然之間,就想要完全改變生活的型態,再次的去拼,然後日夜顛倒,嘗試一個全新的領域或超大的挑戰。需要做到這樣子,才叫做成功、才叫進步嗎?還是有其他的方法呢?

書中給我的不同想法

幸好我就讀到了這本書,那它給了我完全不同的想法。

提倡跳脫舒適圈反而是不健康的

首先第一個重點跟大家分享,提倡跳脫舒適圈反而是不健康的。什麼意思呢?作者在書中強調,你一定要跨出舒適圈的這種觀念,它其實非常危險,甚至是有毒的。因為這樣的觀念,它往往會讓我們陷入了過度的壓力,還有焦慮的循環當中。我們會不斷的告訴自己,必須要更加的突破,要更加的努力,似乎只有這樣子才能夠成就卓越。但是事實上,這樣的模式往往只會帶來更多的自我否定。當我們開始質疑自己的能力,對周遭的環境就會充滿了不信任的感覺。

舉個例子來說,如果你一直逼自己去參加社交活動,因為你覺得這樣子才能夠變成功,但其實可能每一次活動,你都感到不安跟焦慮。那這樣子強迫自己的行為,它就會讓你更加的懷疑,自己是不是被別人接納,你就逐漸喪失了對自我的信任。那與其這樣子,你不如去選擇那些讓你覺得舒適,能夠自然表達的環境。

這讓我想到,就是不善於社交寒暄的內向者,像是我一樣。如果想要更完整的表達自己的想法,跟別人產生更深入的交流,更好的方式應該是用自己舒服的方式。例如說,透過靜態的寫作、寫信,或者是人數不要這麼多的、一對一的對話模式。這個會讓我自己,可以更自在的表達內心的想法。就像是作者所說的,逼自己跨出舒適圈就是一種自我否定。所以當你堅持待在舒適圈外的時候,就會覺得迷失了自己。在長期的不適的狀態之下,你會對自己的直覺、價值、被愛的能力,會產生質疑。

的確是這樣子,如果你強迫一隻魚去爬樹,你也不會讓這隻魚變成爬樹高手,你反而會害這隻魚,很早就陣亡了。所以作者認為,這種強迫跳出舒適圈的自我挑戰方式,看起來好像在成長,但其實你只是,不斷的在消耗內在的資源而已。真正的成長,應該是讓我們在感受到安全感,跟舒適的狀態當中自然發生的。

當我們在舒適圈裡面,我們會更容易感受到自我的信任跟尊重。我們可以逐步的擴展自己的能力。作者就提醒我們,待在舒適圈並不代表你逃避挑戰,而是意味著,在能夠感受到安全感的情況下,以適合自己的節奏成長。所以待在舒適圈裡面,你才會展現出自己真實的樣貌。在這種有安全感的情況下,你會有更好的成長。

兼顧舒適跟成長的三個步驟

所以接下來要跟大家分享的是,你可以兼顧舒適跟成長的三個步驟。你可能會很好奇,要怎麼樣又舒適,又可以持續成長呢?書本裡面就提出一個方法叫做舒適圈流程,幫我們在舒適圈裡面可以持續的成長,去創造你自己想要的人生。這個流程是由三個步驟組成的,分別是定義、擬定還有指引。每一個步驟都是循序漸進的,讓我們能在一個保持內在平靜的,跟安全感的狀態下,達到真正的成長。

定義你所在的地方 第一個步驟就叫做,定義你所在的地方。什麼意思呢?我們要誠實的面對自己,認識目前現在的狀態。她說我們可以利用一個叫做 SEE 金字塔的一個方式來定義自己。這個 SEE 是三個英文字,包含了安全感(safety)、展現力(expression)還有愉快感(enjoyment),這是三個層次的問題。書本裡面就設計了三種提問方式,幫我們去理解目前自己的生活環境,是不是符合自己的內在需求。

例如我就會問自己,我現在的工作模式是否感到安全感?那我就會回答,的確,我的居家工作狀態,讓我覺得很有安全感。接著我會問自己第二個問題,我是不是能夠自由的展現自我?那我的答案就是,我認為是可以的,我的工作內容完全是由我自己決定的。最後一個問題我問自己,我是否感到愉快?這個答案也是肯定的,因為我在做的是我自己想做的是,讀我想讀的書,所以我會感覺到很愉快。

那透過這三個反思,我可以很清楚的了解,自己現在是在舒適圈的範圍裡面。然後我就記錄下,哪一些事情我感到很安心,哪些事情我感到很不安。經過這三個問題還有一些練習,我就很清楚自己現在是在哪一個地方。

然後我在做這個練習的時候,我也發現一個好處,就是當我處在這個舒適圈的環境裡面,會讓我更有安全感,更有信心的可以表達自己,我也經常能夠感覺到愉快。那我就不會想要把我自己的價值觀,去加在別人的身上,我也不會試著去控制別人的行動,或是我也不會對別人的想法,有太強烈的批判意見。

就如同作者所說的,當我們的內在沒有安全感和沒有信心的時候,反而會試圖掌控我們以外的世界。然而當我們真誠的展現自我的時候,就不會去介意別人也真誠的展現自我,就算我們不認同對方的選擇,我們也不會心存芥蒂。當我們待在舒適圈裡面,我們就能夠更心平氣和的,看待身邊周遭的人事物。

擬定你前往的方向 再來第二個步驟就是,你要擬定你前往的方向,你要找出真正想要去的地方。作者就建議我們可以利用舒適圈的願景板,來描繪自己的理想生活。例如說,我想要的是持續經營自媒體,並且保持工作跟生活的平衡。這樣子我就可以在願景板上面,我去寫下一些滿具體的目標。像是我就維持每週可以製作兩支影片,可以撰寫兩篇文章,確保自己可以在舒適圈當中,逐步的前進,不會被外界的聲音給左右。

那透過舒適圈的願景板的練習,我也發現,在舒適圈裡面的我,其實經常會遇到一個我還是很頭痛的問題,那就是有時候我還是會缺乏靈感,或者是在創作上面卡關。像是要寫新的書,想要做新的產品,我總會覺得自己的想法不夠周到,創意好像還不夠多。那長期有追蹤我的讀者就會發現,我有很多的靈感跟想法,都是在我出國旅行的途中,才會體會到的。

我就逐漸明白,對於我們這種內容創作者而言,重要的並不是一直在這個靈感的舒適圈外面去埋頭苦幹,而是我們要經常去創造一個,能夠讓靈感自然而然產生的舒適圈的環境。也就是說我要更重視旅行,還有放鬆的安排。

所以我就回顧了過去這幾年,當我全職投入自媒體到現在,差不多第三年了。我回想到剛離職的一年半,是我最沒有安全感,心情最焦躁,也花最多時間在工作的時候。那時候的我很少去安排放鬆跟旅行行程,直到最近的這一年多來,我才開始很重視旅行的安排。我現在就把目標設定在,一年至少要有兩個月的旅行時間,這個就是我想要前往的這個地方。

如同作者所說的,如果要獲得長遠的成功,就不能待在舒適圈外面,而是要待在舒適圈裡面。在人生的旅途上,越是樂在其中,你越能夠越快的達成夢想。內在智慧的聲音,只有你待在舒適圈的時候,才會聽得到,你待在外面的時候,是永遠聽不到的。

指引自己怎麼樣抵達 所以第三個步驟就是,你要指引自己怎麼樣抵達,你要指引抵達的方式,你要去建立一些行動計畫,從目前的狀態邁向那個目標。所以我就可以採取一些具體的行動,來達成我剛剛說的目標。

例如說,我在每年的年度計畫當中,我就必須優先的去保留一些旅行的時段,把它保護起來。在這段時間的前後,我不要去安排太多緊湊的工作行程。如果我沒有刻意這麼安排的話,那麼我自己是天生工作狂個性,我經常就會不知不覺的,把工作行程排得滿滿滿,那我在旅行出發之前,我就會受到很巨大的壓力。

除了安排旅行之外,我還可以嘗試一下,定期的進行接觸大自然的活動。例如說,每週都要安排一次,可能是帶我的女友到河堤公園,或是去山區散步。書中有提到一句話,與自然的連結,可以帶來內心的平靜和舒適感,可以幫助你更好地理解自我,並且重新找到生活的節奏。

所以對我來說,比起那些需要人際社交的、非常熱鬧的場合,我更嚮往的,會是比較輕鬆自在的兩人時光。透過這樣子的刻意安排,我就可以避免長期待在工作環境當中,讓自己過度疲憊的情形。同時我也可以從大自然當中,可能可以獲得一些新的靈感跟力量,這樣子就可以在保持舒適感的情況之下,穩定的邁向我想要達到的目標。

掌握書中核心觀念

再接著下一個重點,我要來分享一下,我們要掌握這本書它最核心的觀念。因為讀完這整本書,我覺得你只要掌握一個核心觀念,就非常足夠了,那就是,我們必須待在舒適圈裡面,去採取行動。

所謂的舒適圈是什麼?就是當我們的人際關係、生活狀態和工作環境,可以同時符合三個條件的時候,那就是安全感、展現力跟愉快感。我們知道有人會支持我們,我們可以展現自己真實的樣貌,我們可以過得很愉快。在這種環境裡面,你愛怎麼冒險就去冒險,你愛怎麼擴大舒適圈就去擴大,你不會有後顧之憂。

但是相反的,如果你發現自己身處在以下這種環境,你就要非常的警覺了,甚至你要鼓起勇氣轉換環境了。什麼樣的環境呢?讓你覺得非常沒有安全感,怕別人不支持你,不允許你犯錯的環境。還有讓你沒有辦法展現真實的自己,你必須裝模作樣才能生存的環境。還有,讓你覺得每天都過得不快樂,整天垂頭喪志的環境。你必須要盡快的擺脫這個環境,去找到或是創造自己的舒適圈。

作者提出的每一個步驟,都是幫我們可以在一個穩定、愉快的狀態當中,逐步的擴展自己的舒適圈,而不是盲目的逼自己要跨出界限,要跨出舒適圈。當我們在舒適圈的流程上面的時候,自我成長它會變成一個很有趣,而且令人振奮的旅程,而不是讓我們很害怕的挑戰。

總結

所以最後一個要總結一下,這本書會讓我們了解到說,成長不一定會伴隨著什麼極大的痛苦或壓力,真正的成長應該是要讓我們感到足夠的安全跟滿足,而且可以愉悅的去探索自我的。待在舒適圈裡面並不是逃避挑戰,而是一種讓自己得以充分展現那個狀態。我們可以逐步的擴展這個舒適圈,以一種很健康跟快樂的方式去實現目標。

書裡面的觀點我覺得深深啟發到我,就是沒有什麼地方比待在舒適圈裡面,可以更快且更省力的幫你取得成功了。舒適圈不是一個逃避成長的藉口,而是我們可以探索自己真正潛能的一個起點。當我們擁有足夠的安全感跟自信,成長就會像呼吸一樣自然發生。

最後我要摘錄一段我非常喜歡的話,當你持之以恆在舒適圈裡面採取行動,你的大腦就有機會可以學習新的事物,然後你就會對自己的能力更有信心,對自己的信任也會重新建立起來。你要把以下這個訊息傳遞給自己,你不用去做其他事情,你不用去展現其他的樣貌,你正在做的事情就繼續做下去,你正在展現的真實樣貌,就繼續的展現下去。

這段話讓我意識到,我其實不需要去不斷嘗試什麼新的極限挑戰,來試著證明自己的價值,而是我要更專注在那一些可以讓我感到安心,跟自信的一些日常的行動。這些小小的累積,會讓我感受到真正的進步跟內在的穩定。相信自己正在做的事情,是有它的意義的,只要持續下去,這樣子的真實感的狀態,就會帶給我力量跟成長。

那也希望說這本書的理念,可以啟發到你,在面對未來的挑戰的時候,可以幫你更有力量,內你心可以更平靜。不要再迷信「跳出舒適圈」這個流行的用語了,而是你要用心的去打造一個屬於自己的舒適圈,持續去擴大這個舒適圈,讓成長變成一種充滿喜悅的旅程。

OK,那節目到這邊也進到了尾聲。如果你喜歡今天的內容,歡迎訂閱下一本讀什麼。你也可以訂閱我的免費電子報,每週收到最新的讀書心得,還有好書金句。我們下次見囉,掰掰。

你和我一樣是一個安靜的內向者嗎?歡迎你前往另外一本書《安靜是種超能力》的作者訪談,我們的訪談當中會讓你學到,如何在外向文化主導的職場當中,找到自己身為內向者的定位還有優勢。

Was this summary helpful?

Quick Actions

Watch on YouTube

Related Summaries

No related summaries found.

Stay Updated

Get the latest summaries delivered to your inbox week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