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deo thumbnail for 借 RouterOS 吐槽OSI七层

RouterOS 網路設定避坑:OSI 七層模型觀念釐清與實戰技巧

Summary

Language:

Quick Abstract

深入了解 RouterOS 中的 OSI 七層模型!這段影片將帶你探討網路架構的基礎,解析在 RouterOS 環境下如何運用 OSI 模型,尤其著重第二層與第三層的區別,並釐清常見的網路配置誤解。無論是網路新手還是資深工程師,都能從中獲得啟發,解決實際應用中遇到的問題。

Quick Takeaways:

  • OSI 七層模型並非總是嚴格區分,實務中常簡化為五層或四層架構。

  • 在 RouterOS 中,橋接 (bridge) 介面始終為第二層,即使賦予 IP 位址也不例外。

  • 透過 MikroTik 交換器建立網路橋接時,需注意核心網路的二層通信問題。

  • 區分二層與三層介面:有 IP 位址為三層,無 IP 位址則為二層。

  • 了解常見的四層協議,例如 TCP 和 UDP,以及它們在防火牆中的作用。

  • 代理協議 (Agent Protocol) 在特定場景下比完整隧道協議 (Tunnel Protocol) 更有效率。

  • 掌握 OSI 模型有助於在 RouterOS 設定中避免常見錯誤,提升網路效能。

前言

好久不見。在這支影片中,我們要透過 RouterOS 來談談 OSI 7.0。我猜看我影片的各位對 OSI 7.0 都有一定程度的了解。這是英文的,我們切換到中文。

OSI 7 層模型簡介

OSI 7 層模型其實並不是一個非常嚴謹的結構,最終可能會變成 4 層結構。但原則上,當我們討論相關議題時,還是得遵循 7 層模型。這就是為什麼在我影片中,經常提到這是第 2 層、第 3 層或第 4 層,以及在第 4 層使用什麼終端或協議。

RouterOS 相關的理解差異

即使是經驗豐富的老 IT,在這方面可能也不是特別熟練,尤其是涉及到 RouterOS 時,在理解上會有一些差異。

軟體介紹

我之前做過一支關於這個軟體的影片,它是一個類似 VMware vSphere、ESSI 或 PVE 的虛擬環境,還不錯,目前不是免費的。但好消息是,如果想試用,可以發郵件獲得免費授權金鑰,一般能安裝兩到三個節點。

公司部署案例

我們公司部署了很多虛擬作業系統,包括在資料中心的一個。我之前也做過影片介紹,就是資料中心的一個機櫃。幾天前或幾週前,我們需要把雙節點擴展成三節點,就像這張圖一樣。

在商業環境中,不可能像在家裡一樣只安裝一個 PVE,必須有足夠的容量,包括硬碟和硬體。這樣在電源故障、處理器燒毀、記憶體錯誤或某個節點的硬碟出現嚴重問題時,能從節點 2 或節點 3 啟動所有虛擬機。但在擴展過程中,卻出問題了。

甩鍋大戰

我老闆人很好,很佛系。我很不開心,因為這個環境是我維護的,而且我沒做錯任何事。老闆把問題甩給了交換器(MicroTik 交換器)和防火牆。我說這和防火牆有關,他就說是 MicroTik 交換器的問題。

他和我一起看配置時,突然問為什麼有網路橋接。我說當然有,只是涉及公司機密不能展示。橋接就是把這些介面加進去,比如這樣。他看到後問這是什麼意思,為什麼需要橋接。我說出口在橋接上是第二個出口,而且交換器至少目前是在第二層工作,不需要第三層介面,第三層介面相當於路由器。

技術支持與問題排查

在其他國家,技術支持通常分為一級、二級、三級。我和 Microtech 溝通時說這絕對不是問題所在,有可能是軟體需要核心網路,就像 PVE 群組的 Ceph 網路一樣。如果第二層通信有問題,整個群組就會出問題。

他們又找了背鍋的,問網路卡什麼牌子,是博通的,就說是博通的問題,推薦用英特爾或麥洛斯的。

OSI 層模型詳解

層數簡化

通常說的 OSI 7.0,實際使用時沒那麼多 7 層的概念,其實是 5 層,不是 TCP/IP 的 4 層概念,4 層有點太簡單。5 層就是把 1、2、3、4 層分開,5、6、7 層合併。

各層詳細介紹

  • 物理層:就是物理層面的東西,比如光層和電層,不涉及數據網路層。

  • 數據鏈路層:包括訪問和鏈路管理等。

  • 網路層:主要是 IP 選擇和路由選擇,有 IP 地址就是第三層介面,沒有就是第二層介面。在 Microtech 中,任何介面如果是橋接埠,就是第二層介面。

  • 傳輸層:主要是 TCP 和 UDP 協議,也有其他第四層協議。

  • 會話層、表示層、應用層:在現代協議中基本混合在一起,所以實際使用時差不多是 4 層。

第二層相關

第二層主要是 MAC 地址,涉及交換行為,比如同一網路內的通信就是第二層通信。第二層還有 VLAN、VLAN 擴展、QoS 等功能。

第三層相關

第三層協議主要是 IPv4 和 IPv6,也有其他但已淘汰或用不到,比如 IPX。

第四層相關

第四層最常見的是 TCP 和 UDP,還有其他協議,比如 IPIP、GRE、IPsec 等。

第五、六、七層相關

這三層在現代協議中基本混合,比如 SSH 可能完全符合 OSI 系統。應用層協議如 HTTP、FTP、SMTP 等,現在基本用 HTTPS、SFTP 等加密協議。

隧道協議與代理協議

隧道協議

像 WireGuard 是基於 UDP 的七層隧道協議,需要重複傳輸至少三層和四層的信息。TCP 不太適合做隧道協議,因為會導致帶寬浪費和延遲。

代理協議

代理協議的工作方式與隧道協議完全不同,它只處理小部分數據,效率比隧道協議高很多。

對 RouterOS 配置的啟示

對於配置 MikroTik,只需要了解 1、2、3、4 層。物理層通常自動協商即可,第二層主要是 MAC 地址和 VLAN 等功能。

總結

這支影片更多是一種調侃,很多網路工作者或系統工程師對這些基本概念存在誤解。使用 RouterOS 時,至少要能區分 OSI 的第二層和第三層功能,避免很多問題。希望這支影片對大家有幫助。

Was this summary helpful?

Quick Actions

Watch on YouTube

Related Summaries

No related summaries found.

Summarize a New YouTube Video

Enter a YouTube video URL below to get a quick summary and key takeaway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