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deo thumbnail for 要知道为何内卷,从不透明开始

內卷真相:數據不透明如何影響你的生活?

Summary

Language:

Quick Abstract

面對經濟寒冬,年輕世代的選擇與掙扎?本期節目深度剖析五月金融數據揭示的居民貸款意願低迷現象,探討背後的心理因素與經濟壓力。從行為經濟學的「最後通牒遊戲」切入,揭示社會不信任感如何影響經濟決策,並分析教育體制、就業市場及房地產現況對年輕人的深遠影響。深入探討「經濟」議題,解析數據背後的社會真相。

Quick Takeaways:

  • 居民貸款意願創2009年來新低,反映民眾對經濟前景的擔憂。

  • 「最後通牒遊戲」揭示不公平分配引發的抵制心理,進而影響經濟決策。

  • 過度教育壓力與睡眠不足導致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日益嚴重。

  • 非私營單位薪資遠高於私營單位,加劇就業競爭,鐵飯碗思維盛行。

  • 房地產資產縮水,年輕世代對婚姻及生育的意願降低,衝擊整體經濟。

  • 呼籲數據透明化,減少社會不信任感,從而促進經濟正向發展。

歡迎回到南半秋:財經、教育與社會現象的探討

財經方面

大家好,歡迎回到南半秋,我是Jason。今天想談談財經。當各領域專家還在為房地產設限時,五月的金融數據給了他們一盆冷水。今年前五月居民貸款新增規模是2009年以來最低。正如辜朝明所說,人們追求減債,因為在亂世中,人們追求生存和安全,而非發展,所以改變居民預期很難,要恢復信心則有很多事要做。

行為經濟學中有最後通牒博弈理論,A是提議者,B是接受者,有100元分配,A提方案,B決定是否接受。理論上,理性經濟學家認為無論A給B多少,B都會接受,但實驗結果是B會拒絕不公平分配,如A給B低於20%的比例。現實中也常見有人舉證,即使自己承擔風險和成本,也要讓犯錯者受罰。

在實際經濟運作中,新的100元並非完全由窮人創造,以債務之名讓B承擔經濟成本,B就不願高估自己在分配中的份額,一旦發現就會不同意,這就是A要隱藏分配優勢和數據的原因,但隱藏會產生不信任。實驗中若B不知總額是100元,只被告知能分20元,就會產生懷疑,且A的分配最終會在使用環節被發現,加深懷疑,其影響不容小覷。降低懷疑成本的最好方法是透明並傾向B。

數據不透明不僅是一種腐敗,還會深深影響經濟中的每個人。

教育方面

從教育角度看,有兩個數據值得反思,一是學生學習時間,二是家長為孩子投入的教育成本。

先看學習時間,2022年中國高中生每周學習時間達59.7小時,比上班族多11小時以上;初中生每周55.2小時,小學生46小時。這數據在全球都很驚人,不僅佔用學生休息和自主探索時間,還影響孩子早期建立的合作關係。很多孩子被要求不與成績差的同學交往,且充足的休息時間是孩子身心健康的重要組成部分。2022年睡眠協會白皮書顯示,中國初中生實際睡眠時間普遍低於教育部推薦標準,小學生平均睡眠7.56小時,比教育部推薦的10小時低。

再看教育成本,除了在校時間長,家長還為孩子安排滿滿的課外班和興趣班。有報告顯示,中國國內和學校的學習時間每周比歐美國家多10小時,增加了家庭教育成本。北京大學的另一項調查顯示,家庭教育負擔平均水平中,教育成本約佔家庭教育總成本的15%,這一比例遠高於日本的3%和美國的2%。很多家長寧願省錢減少其他開支,也要在教育上投資,怕孩子輸在起跑線上。

中國家長如此重視教育,是因為上名校意味著未來有更好的就業機會、社會選擇權和收入增長。這反映了社會環境的普遍認知:好工作等於好生活。但現實中好工作稀缺,競爭好工作的成本,無論是金錢還是孩子的身心成本都不可避免。

就業方面

2023年非私營單位平均工資遠高於私營單位,約為私營單位的1.8倍,且非私營單位員工數量僅為私營單位的一半。很多人的首要就業目標是非私營單位,尤其是國企。根據2020 - 2023年公募基金年報,國企員工總數約8100萬,不包括外企員工,而三資企業員工數量僅2000萬。過去幾年受外部環境變化影響,很多外企資產流失或撤資,這方面的就業崗位減少。

因此,所謂的鐵飯碗、穩定的工作體系和國企成為很多畢業生的首選。今年的畢業生調查報告顯示,四分之三的應聘者選擇在國企或行業工作,這一比例已連續五年上升。另一方面,平均工資數據顯示了研究生的就業情況,就業首選實際增加了742萬。但總共7000多萬人,大多數人無法如願,在結果出來前,他們會盡力內卷。

人們不願去私企或其他內資企業,是因為這類雇主對員工來說相對不穩定,不僅需要投入更多時間和精力去競爭,即使在大廠也擔心35歲被優化。從城鎮職工工作時間的變化可以看出,2015年每周工作45.5小時,2023年增至49小時。這種勞動時間的延長,無論是自願還是被迫,都是為了確保工作完成,因為每年都有大量新勞動力因資源不足涌入就業市場,大家都有危機感。

經濟與社會現象

經濟運作不能提供更多就業機會,這與利潤分配有關。過去10年,任何與廣義金融相關的行業,其就業工資都享受經濟繁榮,包括房地產和金融行業。本世紀前20年,房地產行業工資待遇很好,與之密切相關的上下游行業也受益。金融行業更是如此,其轉移的利潤來自私企和居民部門。國企和私企的劃分不是新鮮事,近年來不斷加強,尤其是在民營資本規範化過程中,對就業產生了很大影響,一些細分行業可能一夜之間消失。

經濟雙刃劍式發展,平衡變成失衡,就業方面一方利潤少,就業新動力不斷被壓制,就業崗位減少,求職人數增加,這種不對稱轉化為中高層青年失業率,且很多行業工資仍在下降。

2024年年度報告有一些微妙變化,表格固定格式被修改,之前的排名更詳細透明,現在更新後只能停止,未來可能更難了解A股規模。為什麼要改排名?似乎有點不自信。根據全國就業人口統計,2023年有74億人,10點攻擊基金中只有23.5%,其中一半是A股。

另一個趨勢是單身申請比例過高,從2020年的48.3%上升到2024年的51.5%,對應25 - 29歲未婚人口比例高達51.3%。這數據與一開始社會科學家的調查相結合,為什麼超過一半的學生認為婚姻不重要,因為他們在考慮如何謀生。社會前提告訴年輕人,沒有好工作、體面工作,在婚姻市場就不會被滿意。從某種程度上說,婚姻決策中利益的權重慢慢變成了感情的權重,甚至在很多人心中超過了感情。

最近《金融時報》有一篇深刻的報告,說國內女性把婚姻當作唯一的投資,投資就會期待回報,而這個回報需要男性買單。關鍵是很多年輕男性在30歲前無法積累足夠的支付能力,所以男性壓力很大。2024年《中國青年報》的一項調查顯示,78.4%的住房居住青年壓力很大,其中一線城市男性壓力更大,因為一線城市收入更高,意味著年輕人婚姻門檻更高,尤其是非本地居民。這是經濟和分配對年輕人的影響,年輕人推遲和拒絕婚姻也會對經濟產生影響。

生產和投資方式的改變,使勞動量在更長的工作環境中前移,負擔重的人很痛苦,而得意的人卻說一切都好。這和我上一個視頻說的低保率一樣,很多人的幸福是建立在別人的痛苦之上。

經濟最怕的是財富轉移,但經濟已受到嚴重影響。現在一方面城市房價收入比高,另一方面有大量儲蓄、資產和財富,越來越多人不再相信政策的有效性。所以我之前說信心是一場博弈,PR要善於處理,否則一次露面就會被終身取代。

2015年股市和最近的房市危機的成本不僅存在於韭菜心中,還會外化為經濟數據。外化越多,需要掩蓋的數據就越多,有的停止,有的修改視角,但這無法改變現實。我整理了2019年中國銀行發布的數據,城鎮居民房地產資產為72萬元。根據國際清算銀行的房價指數,2024年底全國房價比2019年下降12%,導致房地產資產損失8.52萬億元。而2020 - 2024年居民總淨收入僅7.89萬億元,低於損失。同樣,城鎮另一房地產資產商店,2019年家庭價值21.6萬億元,平均8.24萬億元,參考機構市場價格,過去五年市場價格下降近40%,人力資源飆升至3.2萬億元。

房地產價格仍在尋底過程中,何時尋底取決於年輕人對婚姻的態度是否改變以及改變的程度,我會製作新視頻更新這些數據。

這次視頻談了很多,從孩子和年輕人談到宏觀經濟,談了很多數據和邏輯,希望能給大家一些啟發。我是Jason,來自南半秋,下次見。

Was this summary helpful?

Quick Actions

Watch on YouTube

Related Summaries

No related summaries found.

Summarize a New YouTube Video

Enter a YouTube video URL below to get a quick summary and key takeaway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