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斯·普朗克學會:頂尖科研機構的黑暗面
馬克斯·普朗克學會(Max Planck Society)是德國最負盛名的研究機構之一,也是全球科學家夢寐以求的頂尖學術殿堂。該學會擁有輝煌的歷史,自創立以來已誕生 31 位諾貝爾獎得主,成就非凡。然而,在這光鮮亮麗的背後,卻隱藏著令人不安的黑暗面。
科研機構內的權力濫用與毒性工作環境
一份由德國新聞雜誌《明鏡週刊》(Der Spiegel)與德國之聲(DW)聯合進行的調查報告,揭露了馬克斯·普朗克學會內部普遍存在的權力濫用和毒性工作環境。調查人員走訪了德國和韓國,採訪了多位科學家,深入了解他們在該學會的遭遇。
加布里埃爾·蘭多(Gabriel Lando)的經歷
來自巴西的理論計算物理學家加布里埃爾·蘭多,曾夢想在德國從事開創性的研究。然而,他在馬克斯·普朗克學會的經歷卻將他推向了崩潰的邊緣。
-
蘭多於 2020 年以博士後研究員身份加入位於德勒斯登的馬克斯·普朗克複雜系統物理研究所,在所長揚·米哈伊爾·羅斯特(Jan-Michael Rost)的指導下工作。
-
儘管事先得知羅斯特具有不為人知的一面,但當時年輕的蘭多並未放在心上,只想盡力滿足這位大人物的要求。
-
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羅斯特的行為變得越來越惡劣。蘭多回憶起一次可怕的經歷:羅斯特對他大聲咆哮,斥責他一無是處,甚至捶打桌子,唾沫橫飛。
其他科學家的證詞
除了蘭多之外,調查人員還採訪了來自亞洲、美洲、中東和歐洲的 20 位科學家。他們大多表示,曾親身經歷、目睹或知曉羅斯特的不當行為。
-
這些科學家原本抱著從事世界一流研究的期望來到馬克斯·普朗克學會,但最終卻因不堪忍受惡劣的工作環境而選擇離開學術界。
-
許多人描述了類似的經歷,指出羅斯特的古怪行為只會在與他們單獨相處時發生。
-
羅斯特經常打擊年輕研究人員的自信心,尤其那些來自國外的研究人員。由於這些人需要工作合約才能獲得居留權,羅斯特便利用職權威脅他們,拒絕延長合約。
權力濫用的影響
這種種權力濫用行為對科學家們造成了嚴重的心理創傷。
-
許多人因此患上嚴重的憂鬱症,需要接受治療。
-
一位科學家表示,最糟糕的是希望,因為每次抱著希望回去工作,都會被羅斯特無情地摧毀。
馬克斯·普朗克學會的回應
面對加布里埃爾·蘭多的指控,馬克斯·普朗克學會回應稱:「羅斯特先生無法確認他曾發表過這些言論。」對於匿名指控,學會拒絕置評。
系統性問題:權力濫用普遍存在
令人擔憂的是,馬克斯·普朗克學會的問題並非個案。
-
調查人員採訪了來自德國各地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的 30 多位科學家,他們描述了類似的虐待行為和毒性工作環境。
-
絕大多數人擔心受到報復,不敢舉報不當行為。
德國心理學會的觀點
心理學教授迪安·利辛(Dian Lizing)是德國心理學會反對濫用權力和學術不端行為委員會的主席。他表示,科學界存在腐敗、虐待、加害者和罪犯,必須公開討論這個問題,否則問題永遠無法解決。
-
利辛接觸過許多科學家濫用行為的案例,其中包括馬克斯·普朗克學會的案例。
-
他指出,長期處於無助和受人擺布的狀態,會對年輕科學家造成嚴重的心理傷害,需要數年時間才能恢復。
性別歧視問題
除了權力濫用之外,馬克斯·普朗克學會還存在嚴重的性別歧視問題。
-
一位前博士研究員奧布里(Aubrey,化名)分享了她在德國東部一家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的經歷。她表示,作為一名女性,她感到自己被輕視和貶低。
-
奧布里描述了男性科學家如何將女性的研究成果據為己有。她說,將自己的貢獻誇大,同時貶低他人的貢獻,在該學會是一種常見的做法。
-
有時,項目討論只在男性之間進行,女性被排除在外。這種現象非常普遍,以至於人們習以為常。
馬克斯·普朗克學會的歷史淵源
馬克斯·普朗克學會的權力結構可以追溯到一個多世紀以前。
-
1911 年,德國神學家阿道夫·馮·哈納克(Adolf von Harnack)領導了馬克斯·普朗克學會的前身,他秉持一個激進的原則:透過圍繞一位天才科學家建立研究所,可以最好地推進科學發展。
-
這種權力結構使天才科學家能夠不受約束地追求科學研究,並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改革的呼聲
然而,這種傳統的權力結構也導致了濫用權力的問題。
-
心理學和神經科學教授、馬克斯·普朗克學會主任大衛·珀普爾(David Poeppel)質疑,這種制度是否只對少數諾貝爾獎得主有利,而忽略了大多數研究人員的福祉。
-
他指出,馬克斯·普朗克學會需要建立一種共享價值觀的文化,其中不容忍性別歧視、霸凌和騷擾等行為。
舉報機制的不足
馬克斯·普朗克學會設有多種舉報機制,包括外部律師事務所。然而,這些機制並不能有效地保護舉報人。
-
加布里埃爾·蘭多向律師事務所舉報時,被告知他的匿名請求無法得到保證。
-
另一位科學家菲利克斯(Felix,化名)也經歷了類似的情況。他向律師事務所提供了長達 40 頁的詳細報告,但律師事務所卻對他的指控不感興趣。
未來的展望
馬克斯·普朗克學會的改革勢在必行。
-
德國前議員托馬斯·薩特爾伯格(Thomas Sattelberger)呼籲對馬克斯·普朗克學會進行全面改革,建立完善的監督機構。
-
德國聯邦審計署也發布報告,批評馬克斯·普朗克學會缺乏有效的監督機構。
正如一位科學家所言,重要的是要與科學作鬥爭,而不是與人作鬥爭。馬克斯·普朗克學會需要建立一種更加公平、公正和包容的工作環境,才能真正實現其卓越的科學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