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篇 Squarespace CEO 聲稱 Z 世代求職者應願意免費工作、長時間工作並願意做任何事的文章引起了廣泛討論。這引發了關於工作價值觀和工作條件的深刻思考。本文旨在探討近年來辭職浪潮的原因,以及人們重新評估工作與生活之間平衡的現象。
辭職浪潮:從「大辭職」到「安靜辭職」
2021-2023 年的辭職潮
-
2021 年,超過一半的受訪者表示他們正在尋找新工作。
-
數據顯示,2021 年有多達 4700 萬人辭職,創下紀錄。
-
2022 年被稱為「大辭職年」,超過 5000 萬美國人辭職。
-
2023 年出現了另一波辭職潮,被稱為「安靜辭職」。
高層管理者的離職
不僅僅是普通員工辭職,甚至包括 CEO。儘管 CEO 的平均年薪高達 1670 萬美元,但 YouTube、BP、Walgreens 等公司的 CEO 也紛紛離職。
2024 年:「大辭職 2.0」?
-
2024 年,30% 的員工計劃辭職,其中以 Z 世代和千禧世代為主。
-
辭職現象已變得如此普遍,甚至連一些知名人士也被迫辭職。
為何這麼多人辭職?
MIT 神經外科醫生的故事
一位 MIT 神經外科醫生在工作 10 年後選擇辭職,儘管他收入豐厚,但他發現手術並不能真正幫助所有患者。
-
他開始詢問患者的生活方式,發現健康的人通常有共同點:健康的飲食、運動、良好的社交支持、充足的睡眠和低壓力。
-
他意識到,醫院的盈利模式與真正幫助患者康復之間存在衝突。
-
由於無法改變現狀,他最終選擇辭職。
辭職的十大原因
根據 Statista 的調查,人們辭職的主要原因包括:
- 薪資太低
- 缺乏晉升機會
- 工作上不受尊重
- 托兒問題
- 缺乏彈性或福利不好
- 工作時間過長
- 想搬到其他地區
- 工作時間太少
- 要求接種疫苗
40 小時工作制的過時與生產力增長的矛盾
1940 年代的勞動法
1940 年,美國公平勞工標準法 (FLSA) 將工作時間從每週 44 小時改為 40 小時,以提高生產力。
科技革命與生產力
過去 80 年來,科技發生了巨大的革命,包括自動化、電腦、即時通訊、網際網路和人工智慧。這使得生產力大幅提高。
-
現代科技使員工的生產力比 1947 年代高出近五倍。
-
然而,工資增長並沒有跟上生產力的增長。
工資與生產力脫鉤的原因
多種因素導致工資與生產力脫鉤,包括:
-
1947 年的 Taft-Hartley 法案限制了工會的活動和權力。
-
1962 年的投資稅收抵免鼓勵企業投資新機械和技術。
-
1974 年的貿易法案鼓勵公司將製造業轉移到海外。
-
1970 年代的石油危機導致高通膨和經濟放緩。
-
1978 年的航空公司放鬆管制法增加了行業競爭,降低了工人的工作保障和福利。
-
公司開始優先考慮股東價值而非員工。
-
1980 年代的「工作權利法」允許人們不支付工會會費。
-
1980 年的汽車運輸法案放鬆管制,增加了行業競爭。
-
1990 年代的北美自由貿易協定 (NAFTA) 降低了美國、加拿大和墨西哥之間的貿易壁壘。
-
2000 年代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 (WTO) 增加了來自中國的進口。
-
2010 年代零工經濟的興起。
工作與生活:重新思考優先順序
疫情的反思
疫情讓人們有機會反思自己真正想要什麼,並重新評估工作與生活之間的平衡。
-
人們開始從「為了工作而生活」轉變為「為了生活而工作」。
-
越來越多人優先考慮幸福感和生活品質。
年輕世代的選擇
年輕一代看到了上一代的結果,並做出了自己的選擇。
- 越來越多的年輕人計劃辭職並尋找新的工作機會。
我應該辭職嗎?
-
辭職與否取決於個人情況。
-
專家建議儲備 6 個月到 1 年的緊急預備金。
-
研究表明,頻繁換工作是提高收入的最快方式。
結論
近年來,辭職浪潮反映了人們對於工作與生活平衡的重新思考。由於生產力增長與工資增長脫鉤,以及對工作意義的重新評估,越來越多的人選擇離開不符合自身價值觀的工作。是否應該辭職是一個複雜的問題,需要根據個人情況進行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