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箱 Nintendo Switch 2 及配件
終於來了!這是任天堂 Switch 2 的最終零售版本以及所有今天能買到的 Switch 2 配件。今天,我們將從新硬體、新配件到新遊戲,進行全面且無死角的探索,甚至還會拆解看看它有什麼未知的特性,以及是否值得購買。
不同版本及包裝
這套是原價 3,750 港幣的瑪利歐賽車世界同捆版,外觀看起來和之前的 Switch OLED 很像,最大的不同是旁邊多了個大「R」,還有「香港貨」字樣。盒子上的圓圈展示了 Switch 的桌面模式、移動模式和電視模式。
另一套原價 3,450 港幣,打開後,主機、Joy-Con 都比之前的 Switch 大了。還有 HDMI 線、新底座(像個小麵包機,造型可愛)、帶 Runtime 標誌的充電頭(這次變成分離式,之前是連在一起拿不下來的)。
新的手柄側面藏有相應顏色,可能是因為這次可以上下混合使用,所以做了特別的顏色區分。同捆版是馬車造型,裡面沒有實體遊戲,只有下載碼,花了 300 港幣卻沒拿到卡帶,有點可惜。
外觀設計
整體來說,Switch 2 大部分區域是更像純黑的深灰色,有點中規中矩,不過喜歡商務風格的人可能會喜歡。紅藍配色變成了淺藍和淺紅,而且裝飾都藏在下面和裡面。
做工和質感都不錯,表面像 MacBook 那樣有點光滑的磨砂感,雖然還是塑料,但很有高級感。
尺寸方面,Switch 2 比 Switch 大,比 Steam Deck 和 ROG iLight 小,Switch 1 看起來就顯得小巧可愛。厚度和 Switch 一樣,比兩款 PC 掌機薄很多,拿在手上很明顯能感覺到很薄。重量從 428 克增加到 532 克,但還是比兩款 PC 掌機輕。
系統及功能
開機後,音樂和音效都很棒,框架顏色也變了。系統界面和 Switch 1 差不多,但有一些細微變化,遊戲圖標變成圓角,圓形燈條變成流動的藍粉色界面,很有蘋果風格。
按鍵效果變新了,每個圖標都有更可愛生動的動畫和音效。還新增了電源保護功能,可以限制充電不超過 90%,對保護電池壽命很有用。
打開商店速度非常快。Switch 2 頂部有 USB-C 端口,可以在桌面模式下充電或插入新的 Switch 2 攝像頭,按下 C 鍵激活 3C 金三角,就能打開 Switch 2 最冗餘的功能——遊戲聊天,類似付費的騰訊會議。
要使用遊戲聊天,需要驗證身份,除了 Java 6 手機外都可以。設置朋友聊天還得一個一個來,有點麻煩。
端口及兼容性測試
對於頂部的 C 端口,除了官方攝像頭,還測試了其他設備。不能直接插入底座,插入延長線也不行,因為頂部的 C 端口只能充電,沒有視頻輸出。
普通邏輯攝像頭可以。底部的 C 端口,直接插入 Type-C 顯示器或 AR 眼鏡都不行,和市面上主流的 Type-C 發射器及一些配件也不兼容。
Switch 1 和 Switch 2 的底座不能交換使用,即使加上延長線也不行,看來一、二代底座完全不兼容。
屏幕及音效
Switch 2 的新遊戲,包括升級版,都支持 HDR 1080p 60fps,清晰度很高。但和 Switch OLED 相比,HDR 效果似乎沒什麼區別,懷疑不是真正的 HDR。
屏幕是普通 LCD,沒有背光,無法實現純黑背景。不過尺寸很大,只有 PS Portal 能比,邊框也比其他 PC 掌機窄,整體還是不錯的。
音效方面,Switch 2 比 Switch 1 好,達到了 Steam Deck OLED 的水平。
Joy-Con 2
Joy-Con 2 是 Switch 2 最明顯的變化,安裝方式變成磁吸式,拆卸時推大按鈕即可。原理是裡面有個小桿子,按下按鈕就能把 Joy-Con 2 推出來。
腕帶的彈性也是靠這個按鈕。機身側面的插針用於數據交換,整體很牢固。
Joy-Con 2 尺寸變大,前面比之前更圓,按鈕和搖桿都變大了,手感更好。去掉了紅外傳感器,不能玩 Labo 了。
側面有個小窗口是光傳感器,用於實現 Joy-Con 2 的鼠標功能。安裝後可以當鼠標用,玩輪椅籃球或控制 FPS 遊戲瞄準,系統界面也能用鼠標控制。
鼠標模式和手柄模式可以無縫切換,沒桌子時可以放在大腿上用,但還是不如桌子方便。
Joy-Con 2 的搖桿是不是「漂移搖桿」還不好說。
底座
底座側面有兩個 USB-A 端口,打開後蓋,後面有 Type-C、HDMI 和網絡端口,新風扇也在這裡,能讓 Switch 2 在底座模式下有更好的性能。
底座模式下,Switch 2 支持 4K 60Hz 或 1080p 120Hz 輸出,是任天堂歷史上第一台高端 4K 主機。
遊戲性能及升級
《霍格沃茨》是最適合跨平台提升性能的遊戲之一,Switch 1 能登錄已經是技術奇蹟,Switch 2 則有了天壤之別,畫質、渲染距離、材質都有很大提升。
Switch 2 在移動模式下比 Steam Deck 和 ROG iLine 更流暢,雖然模型有點粗糙,但圖像分辨率更高。
Switch 2 整合了大部分 Switch 1 的遊戲,有些可以升級。升級分兩種,一種是付費 50 港幣,升級幅度較大,比如《我的世界》,ASO 會員增強版可以免費升級,4K 畫面流暢清晰。
另一種是免費升級,像《精靈寶可夢珍珠》,畫質從卡卡的 30 幀提升到流暢的 60 幀,光線和渲染距離都更好,朋友數量也增加了。
但也有 Switch 1 的遊戲在 Switch 2 上根本無法運行,因為 Switch 2 運行 Switch 1 遊戲的原理不是完全繼承硬體,而是類似 Linux 運行 Windows 遊戲,所以沒有 100% 兼容性。
電池續航
Switch 2 的電池比 Switch OLED 大,但沒大多少,換上更大的屏幕和更耗電的處理器後,電池續航下降,回到了 Switch 1 短續航的水平,官方標稱 2 - 6 小時,和更厚電池的 Steam Deck OLED 差不多。
配件體驗
Make Switch Shao Luka
插入 Switch 1 沒問題,但不能在 Switch 2 上使用。
攝像頭
買了官方攝像頭和 Hori 的可愛攝像頭。官方攝像頭分辨率 1080p,Hori 的 10 人攝像頭價格稍貴,分辨率卻只有 480p。兩者都有隱私開關,Hori 的還能直接拉下來插在 Switch 頂部使用。
新 Pro 控制器
舊 Joy-Con 和舊 Pro 控制器都能在 Switch 2 上使用,舊第三方控制器似乎也可以。新 Pro 控制器有 C 鍵、兩個自調節後鍵、耳機插孔,搖桿和按鍵手感更好,價格 538 港幣。
充電盒
盒子裡送的不能充電,要同時充電兩個 Joy-Con,得額外購買充電盒。付費版有半透明手柄,頂部有 Type-C 電源,後面有兩個自定義按鈕,價格 248 港幣。
方向盤
沒有實際功能,只是提供一個安靜的小方向盤,價格 148 港幣。
性價比分析
Switch OLED 發售時是 2700 港幣,Switch 2 是 3450 港幣,貴了 700 多,可能是任天堂歷史上最貴的家用機。
和競爭對手相比,PS5 Slim 價格相同,Ultra Li 和 LiX 分別定價 4000 和 6000,Steam Deck OLED 定價 4588,考慮到性能和硬體配置,Switch 2 有一定優勢。
但軟體方面,遊戲成本顯著增加。實體版比數字版貴 50 元,所有遊戲都漲價了。要使用遊戲聊天,得買 55 港幣一年的 Switch Online 會員,升級 Switch 1 遊戲還得每個遊戲加 50 港幣。
如果想玩馬車遊戲,原價買 Switch 2 不虧,不然可以再等等,畢竟除了馬車遊戲,沒什麼新遊戲。
遊戲陣容
Switch 2 的首發遊戲陣容有點難打,列表看起來很長,其實只有五款新遊戲,三款是獨立遊戲,一款是教學手冊遊戲,賣 50 港幣,告訴玩家什麼是 4K 和高刷新率。
目前唯一能玩的旗艦遊戲只有《瑪利歐賽車世界》,下個月也只能玩這一款,直到七月《大金刚富礦》推出。
拆解 Switch 2
拆解後發現,Switch 2 的風扇變大了,電池和之前的 Switch OLED 差不多大,功率 19.74 瓦,熱管也變粗了。
看到了 Invida T239 芯片,發布於 2024 年第 51 周,還有兩個帶漂亮燈光的 6GB DDR5 內存,共 12GB 內存,比想象中更新。
總結及福利
這次開箱體驗了 Switch 2 的大部分內容,但性能方面還有更多測試要做。發售前網上有很多誤解,後續會做詳細測試澄清。
最後是福利時間,點擊底部鏈接進入商店,聯繫客服可以獲得 30 元專屬優惠,前 30 名訂單還會送小禮物。還有一款透氣不悶熱、採用數字噴繪技術的 255g 棉 T 恤,感興趣的可以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