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deo thumbnail for 急疯了!日本从海底挖稀土,能躲避中国的制衡吗?

日本海底挖稀土大反攻?擺脫中國制衡的秘密武器!

Summary

Language:

Quick Abstract

面對中國在西太平洋地區的影響力,日本正加速開發深海稀土資源,以期擺脫對中國的依賴。本次將深入探討日本應對策略,解析其稀土供應鏈調整,以及開發深海資源的潛力與挑戰。重點將會聚焦於日本如何透過技術突破,以及多元化供應來源,來應對地緣政治風險,同時分析深海採礦所面臨的環境和技術難題。

Quick Takeaways:

  • 日本積極尋求中國以外的稀土供應商,例如與澳洲 Lynas 合作。

  • 日本將開發位於南鳥島附近的深海稀土礦藏,預估蘊藏量巨大。

  • 深海稀土礦富含重稀土,對國防工業至關重要,價值遠高於輕稀土。

  • 深海採礦面臨技術挑戰,包含深海高壓、提取技術及環境影響。

  • 日本深海採礦計劃短期內難以撼動中國在稀土市場的主導地位。

日本的稀土對策背景

日本為避免中國在西太平洋的影響而著急。自2010年釣魚島事件後,日本就開始尋求解決稀土問題。一方面,日本吸引中國以外的稀土供應商,如澳洲的Lannas公司,它是全球除中國外唯一擁有大型商業化稀土分離設施的公司。日本為其提供資金和技術支持,並簽訂長期供需協議,使日本對中國錫生產的依賴度從90%降至約50%,但陸地資源部分仍有較強依賴。

稀土資源的分布與特點

稀土分為輕稀土和重稀土,重稀土工業價值遠高於輕稀土,屬於低產量但高功能的存在。全球已知陸地礦山中,重稀土含量高低不一,美國和澳洲的礦山中重稀土含量低,而中國南方礦山中重稀土含量高,這也形成了一定的市場態勢。過去十年,世界各國包括日本、中國等都在探索海底稀土資源。

海底稀土資源的優勢

海底稀土資源具有三大優勢。首先,稀土儲量巨大,僅日本南陽島礦區就佔陸地統計的1%(估計值),海底稀土是陸地資源的重要延伸。其次,海底稀土礦富含揮發性元素少,是相對綠色的工業資源,而陸地礦山多為岩石礦,會產生揮發性元素,加工存在環境和技術難度。最後,海底沉積物在公共系統中易積累,海底礦山中公共系統濃度高,約30% - 50%,相當於江西甘肅地區的離子吸附型稀土礦。

日本在太平洋的稀土探索

2011年,日本東京大學加藤隆夫教授組織團隊分析太平洋海底,發現2米厚層中稀土元素平均含量相當於中國南方的離子吸附型稀土礦,重稀土含量更是其兩倍。日本團隊在太平洋繼續探索,最終找到適合開發的南陽島,該島距東京1848公里,屬東京都。2018年研究顯示,南陽島以南約2500平方公里區域估計含有約1600萬噸稀土,其中的釤和釓可供全球分別使用730年和420年。

海底稀土開發的挑戰

然而,開發5000 - 6000米深海的稀土資源困難重重。需要先吸起泥漿,研究分離技術,提取稀土元素,再處理泥漿,過程非常麻煩。工作平台位於深冷區,遠離陸地,受天氣影響大,工作窗口有限。技術上,僅抽泥這一步就面臨巨大挑戰,5000 - 6000米深度的水壓極大,每平方厘米可達600 - 800公斤,對挖掘和抽泥設備的設計、材料和保存都有很高要求。

日本的開發進展與未來

據報導,2017年日本在2470米深度測試了抽泥系統,雖稱成功,但能否在5000 - 6000米深度持續提供支持存疑。日本政府還專門撥款60億日元開發6000米高水泥管技術。自2010年以來的15年,日本不僅探索了太平洋海底,還進行了一系列基礎開發。預計2026年1月將通過深海插船進行5500米深度測試,若成功將開啟西太平洋稀土開發新領域。

日本面臨的問題與前景

但日本不僅要面對技術問題,還需解決環境和政治問題。大規模海洋開發必然影響海洋生態,打破平衡。長期看,日本海底挖稀土的計劃可能有效,但短期內很難。海底開發技術比陸地複雜得多,建設整個生產能力需要時間,包括資金、審計、市場等問題,開發期可能長達10 - 20年。至少短期內,難以避免中國在這方面的領導地位。中國不僅稀土資源儲備可觀,產業鏈和市場網絡也非常完善。日本在稀土提取和下游產品領域雖有一定基礎能力,但本地生產規模與中國差距巨大,在稀土涉及的元素和產品本身方面,中國擁有絕對領導力,日本目前對中國仍有很大依賴,前段時間甚至出現汽車停產的情況。

Was this summary helpfu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