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deo thumbnail for 一本我值得再次分享的書|《當呼吸化為空氣》|文森說書

當呼吸化為空氣:癌症醫師的生命啟示|文森說書深度分享 (繁體中文)

Summary

Language:

Quick Abstract

《當呼吸化為空氣》觸動人心的生命省思!

準備好探索生命與死亡的深刻對話嗎?Vincent 將透過保羅·卡拉尼提的《當呼吸化為空氣》一書,帶領我們思考人生、死亡的意義,以及如何在有限的時間裡活出精彩。書中不僅描繪了作者從醫生到病人的心境轉變,更探討了醫療倫理、生命價值觀等議題。

Quick Takeaways:

  • 作者保羅罹患肺癌末期,從醫生的角度轉變為病人,重新思考生命與死亡的意義。

  • 書中分享了作者在醫學院的經歷,探討大體解剖、婦產科、癌症外科等不同科別所面臨的倫理困境。

  • 討論神經外科醫生所要面臨的抉擇:如何判斷病患的價值觀,決定是否救治,以及在什麼時候不該救。

  • 作者選擇重返工作崗位,即使身患癌症,仍然渴望透過開刀幫助更多人。

  • 啟發我們應思考對自己而言,什麼是真正的「死亡」,以及人生中什麼才是最重要的。從而更積極地活在當下,珍惜身邊的人事物。

一、再次分享的緣由

哈囉大家好,我是 Vincent!今天要和大家分享的書是《當呼吸化為空氣》,原文書名是《When Breath Becomes Air》。幾年前我曾做過這本書的影片版本,當時深受感動。最近我又把它做成較長的一集來分享,是因為參加朋友的 Podcast 時,被問到看書對我的改變和啟發。我回答人生沒有公式,不同的選擇造就不同的人生。而我想到了這本書中三十幾歲、四十幾歲就患癌去世的例子,於是回家重新買回這本書,看完後覺得有必要再和大家好好分享。

二、保羅的成長背景

這本書的作者保羅是印度裔,出生在美國。他的父母相愛後移居美國,生下三個孩子,保羅排行老二。全家都很會讀書,哥哥和他都畢業於史丹佛,弟弟也很優秀。

在保羅年少時,全家搬到金曼。金曼生活開銷低,父親是醫生,能在這裡開心臟科診所養家。但金曼教育水準低,保羅的媽媽很緊張。她在印度長大,外公支持她上大學,所以她對孩子的教育要求很高。她加入當地教育委員會,推動教育,這對保羅有積極影響,也讓他熟悉野生動物。

保羅小時候常和朋友玩抓螞蟻丟到狼蛛巢穴的遊戲。16 歲時,他負責載弟弟上課。有次早上他拖拖拉拉,弟弟催促,開門時差點踩到 180 公分長的響尾蛇。他們猜拳決定誰用枕頭袋和鏟子把蛇趕進袋子,再丟出去,傍晚又把枕頭袋拿回來,避免被媽媽懲罰。

三、求學歷程與思考

保羅成績優秀,畢業於史丹佛英國文學系和人類生物學系。在史丹佛讀書時,他發現文學能完整敘述心智,但缺少實際接觸。他一直思考生存和死亡的意義,這個疑問源於小時候母親買的課外讀物,讓他學會從不同視角看事情。

大四時,他參加神經科學與倫理選修課,去療養院參觀。那裡電視機放著無聲肥皂劇,周圍都是病患的哭嚎聲。他看到一個 17、18 歲的小女孩對他笑。參觀結束後,他問工作人員為何沒有訪客,工作人員說病患剛來時家屬常來,漸漸就少了,甚至搬離這個州。保羅不解,工作人員說愛這些孩子很難,這讓保羅很生氣。

他回去找教授抱怨,教授卻說有時候覺得他們不要再活下去也好。保羅當時不能理解,後來才明白,如果賦予生命意義的功能消失,活著是否還有價值。這是大四選修課帶給他的啟發。

讀完大四又讀碩士,他仍不知何去何從。有天打完球走路回家,他想到神經科學能解釋大腦運作,於是決定行醫,親自觸碰生命的意義。他跑去耶魯申請醫學院,在等待的 18 個月裡,去英國劍橋讀了醫學史。

四、醫學院的經歷

在耶魯讀醫學院時,有很多精彩故事。大體解剖課是所有醫學生都要上的,一開始大家都很敬畏大體,但後期有些學生包括保羅自己,對捐贈者不夠尊敬。在一次考試中,保羅操作完美,卻被監考官喊停,原因是他表現得不在意。這讓保羅明白尊重捐贈者的重要性。

學習紙面知識後,學生要為未來選專科做準備,可到不同科室實習。保羅第一站選了婦產科。第一天報到,護理師告訴他有個 23 歲懷雙胞胎的待產孕婦情況特殊,胎兒只有 23 週多,未到生存邊緣。晚上孕婦緊急剖腹產,孩子只有手掌大,皮膚透明,需靠管子和保溫箱維持生命。

隔天,保羅遇到一個正常生產的孕婦,孩子順利出生,保羅很開心。但當他問起昨天的雙胞胎,護理師告訴他其中一個昨天下午就死了,另一個活了 24 小時也死了。這讓保羅震撼,生與死在他眼前真實呈現。

婦產科實習完畢,他選了癌症外科。有次他看到同學在走廊上大哭,原來同學陪資深醫生開一個 9 小時的難刀,因癌細胞擴散手術提前結束,同學一開始開心不用站 9 小時,隨即被羞愧感淹沒,因為病人癌細胞擴散意味著更接近死亡。這讓保羅思考醫生光鮮亮麗背後,要面對的心理考驗和複雜情緒。

五、選擇神經外科

實習結束回到醫學院,教授問大家選定專科沒。很多人為了高品質生活和減少心理壓力,選擇皮膚科、放射科,但保羅毅然選擇了神經外科。

神經外科不僅要判斷能否救活病患,不能救時要想辦法改善到什麼程度,還要知道什麼時候不該救。神經外科醫生在救治前,要先確定病患的價值觀,比如病患是否願意用失去說話能力換取多活半年,或用部分視力降低腦出血機率。

保羅選擇神經外科,一是想了解生命和死亡的本質,二是有天他在醫院聽到小兒神經外科醫生對身患重病孩子家長的談話。醫生告訴家長,孩子的疾病要嘛撕裂他們,要嘛凝聚他們,希望他們共體時艱,不要把全部時間砸在醫院,也不要不回來看孩子。這席話讓原本無精打采的家長看到希望,保羅覺得神經外科醫生有能力改變病患和家屬的生活。

六、住院醫生的經歷

選定神經外科後,保羅第一天報到,資深醫生告訴他神經外科最好的醫生可能是總住院醫生,希望他學會用另一隻手吃飯,讓雙手都能自如使用。

不久,保羅面臨第一個死在他手上的病患哈維女士。哈維女士八十幾歲,因腸阻塞就醫,保羅開了個小洞排除問題。但有天保羅在休息室打盹時,呼叫器響,哈維女士休克了。保羅趕去用了幾個小時和很多設備、藥物把她救回來,回家兩小時不到,呼叫器又響,哈維女士狀況又不好,保羅再次把她救回來。但當他在醫院附近準備吃東西時,接到電話說哈維女士過世了。

保羅非常悲傷和生氣,他對哈維女士的屍體進行解剖,看到自己開的小洞和綁的小結,暗暗決心不再把病人當作病例報告,而是把每個病例報告當作病人。

七、保羅的核心價值觀

在訓練過程中,保羅曾因專業術語回答病患訴苦,覺得這樣做安全合法,但失去了行醫的最大宗旨——理解對方是一個人,給予最妥善的照顧。

保羅認為他行醫的核心價值觀不是單純拯救生命,而是引導病患和家屬理解處理死亡和疾病。他曾失手過一個案例,病患腦部嚴重撞擊變形,保羅只救回部分大腦,病患靠呼吸器和管子進食,餘生要在療養院度過。保羅覺得這比任何敗績都糟糕,因為他在不了解病患想要的未來之前就做了手術。

八、溝通的重要性

有個婦女在購物商場癲癇發作,送到醫院發現腦部有良性腦瘤壓到右額葉,需開腦部手術。婦女拒絕手術,保羅有兩種做法,一是在病歷資料上打勾表示病患拒絕,二是召集家屬朋友,向他們解釋病情和手術成功率及後遺症。最終家屬和病患決定動手術,兩天後婦女離開醫院,再也沒發生過癲癇。這體現了溝通的重要性。

九、技術與責任

在神經外科訓練過程中,技術很重要。有次保羅和資深醫生進行枕骨下顱骨切除手術,病患腦幹畸形,手術更難。保羅技術熟練,正要下刀時,資深醫生叫停,問他多開兩公釐病患會怎樣,保羅以為是雙重視覺,資深醫生說是閉鎖症候群,病患會全身癱瘓只剩眨眼能力。資深醫生說他第三次開這刀時發生過這種情況,這讓保羅明白神經外科領域一個不小心就會讓病患用最不想要的方式活下去。

十、保羅身患癌症

保羅撐到最後一年,很多學校和醫院給他開了空缺,他覺得人生到了巔峰。但人生給了他一道不敢置信的牌,他忽然覺得背很痛,體重下滑,吃止痛藥也沒用,還胸痛。

他和妻子露西(內科醫生)在耶魯醫學院認識,有次妻子從他手機看到癌症發病率的搜尋紀錄,非常生氣,覺得他不溝通,兩人吵了一架。原本規劃去紐約旅行,妻子說不去了要思考婚姻關係,保羅自己去了紐約。

在紐約第二天,他的背痛胸痛更嚴重,第三天告訴朋友他可能得了癌症。朋友不信,保羅把前陣子的事告訴朋友。保羅搭飛機回來,初診醫生傳來X光照片,肺部有很大陰影,保羅知道那是癌症。結果證實他得了肺癌末期。

十一、治療與生活

保羅申請入院,主治醫生艾瑪和他討論切片檢查、標靶治療和化療。保羅問生存曲線,艾瑪說今天不討論。隔天保羅出院,和妻子去精子銀行,工作人員問如果一方意外死亡,誰決定精子的未來,露西眼淚掉下來。

不久,保羅收到好消息,身體有個地方病變,可進行標靶治療,副作用不大。他開始物理治療恢復體力,兩個月後能站 30 分鐘不累,體力慢慢恢復。有次照X光,發現腫瘤變小,傷口開始癒合,治療奏效。

保羅和妻子決定要孩子,妻子問他如果離開人世要多跟一個人道別是否痛苦,保羅說人生布滿痛苦,多跟一個人再見沒什麼。他讓妻子決定,因為他死後妻子要獨立撫養孩子,後期還要照顧他和孩子。露西決定要孩子,開始人工受孕計畫。

十二、重返工作崗位

保羅身體受控制,腫瘤變小,體力恢復,他思考未來。如果能活十年,他想做學術研究;如果只剩兩年,他會選擇寫書。他回去看小時候喜歡的文學作品,其中一句話“前方的路難以前行,但仍需要前行”打動了他,他決定返回工作崗位。

他跟耶魯大學同事說想回去專注開刀,一開始一天只開一刀,要有資深醫生在旁邊。第一次開顳頁切除術,一開始順利,中間他眼前模糊暈厥,把刀交給資深醫生。他認為自己是神經心源性暈厥,膽怯了。

經過每天練習,一個月後他一天能開的刀和過去差不多。但住院醫生告訴他醫院其他人關注他是否能結業,因為他們認為保羅沒盡到醫生全部責任。保羅開始努力加班,每天工作十幾個小時,吞大量止痛藥,覺得工作有成就感。

十三、病情惡化

保羅接到威斯康辛的工作機會,條件豐厚,但他想到如果妻子換到那裡工作,他病情惡化時妻子會沒有支持,就拒絕了。這讓他蠻氣餒,覺得癌症對生活影響很深遠。

這樣的生活持續了六、七個月,每個月保羅都回醫院檢查癌細胞有沒有擴散。前幾次腫瘤變小,後來他不看了。第七個月他拿片子回去看,發現肺長出新的腫瘤。他沒很難過生氣,只是關機整理東西開車回家。

當時露西已懷孕三個月,保羅告訴她片子的情況,他們討論未來住院、切片檢查、化療等行程要更改。保羅說明天已安排開刀,讓明天這一刀成為最後一刀。

十四、最後一刀

隔天早上,保羅開車來到醫院,聞到桉樹的味道。到辦公室和醫生討論病例,開完晨會,中午來到手術室,親自消毒器材。他希望這一刀完美,放的毛巾等東西都很整齊。但合作的醫生不小心在脊椎旁邊開了個洞,害脊椎漏液,保羅多花了一小時解決問題。

最後保羅用尼龍線縫合傷口,因為尼龍線不容易感染。手術結束,一個不太認識的護士問保羅週末是否輪值,待會還有沒有刀要開,保羅都說沒有,護士說這是完美大結局,保羅也說喜歡完美大結局。

保羅回到辦公室整理東西,把書放回原位,覺得書放在這更有用。抱著紙箱來到停車場,一個住院醫生走過來好像有問題要問,呼叫器響了有急事,就揮手說再見。保羅坐回車上哭了,邊哭邊開車回家。

他把醫生白袍掛上,扯下識別證,脫下衣服,沖了很久的澡。然後打電話給醫院,說惡夢發生了,他必須離開神經外科醫生的工作,不能再開刀。院方說不曉得他怎麼撐到現在的。

十五、化療與女兒出生

新腫瘤被檢驗出來沒有突變,保羅必須進行化療,這會讓他頭髮稀疏、虛弱、體重下降,還時不時昏迷。但辛苦日子迎來曙光,女兒要出生了。

保羅被開車載到醫院待產室,看到露西躺在那,肚子脹起來。露西看到保羅對他微笑,保羅想到妻子和孩子未來的重要場合他可能缺席,這次是最重要的一次他也認了。

露西被送進去生產,保羅因化療體力差睡著了,被護士叫醒說差不多了。保羅看到女兒凱迪出生,護士問他要不要抱抱,他說體溫太低,護士熱情地把凱迪抱到他懷裡。保羅一手抱著女兒,一手牽著露西,家庭生活有了很大改善。

十六、給女兒的信

保羅知道自己沒辦法完成這本書,想把時間都留給家人。他想寫一封信給女兒,信中寫道:“我希望我可以活得夠久,足以讓她(凱迪)對我有一點記憶。我沒辦法像文字活得那麼長,我想過,我可以留給她一封信,這封信上寫:妳的生命短暫與我重疊,其餘的都屬於未來,而我的生命除非奇蹟出現,都將留在過去。我想說的其實很簡單,在人生中,妳會有數不清的場合需要介紹自己,除了列舉妳擔任過的職位,做過的事情,以及對於世界的價值,我衷心希望,妳能夠牢牢記住,妳曾使一個人在臨終前的日子,充滿著豐沛的喜悅。在我過去的歲月裡,從來沒有過這樣的感覺,沒有欲求和渴望,只是靜靜的感覺到喜悅,深深的滿足,就在此時此刻,這具有重大而且非凡的意義。”

十七、保羅的離世

保羅身體越來越差,露西發現他體溫上升到 40 度左右,馬上送到醫院,治療後又送回來。不久露西發現他快呼不上氣,又把救護車叫來。保羅依靠非侵入式正壓呼吸器維持呼吸,主治醫生說這是暫時方案,可能要考慮插管。

保羅問露西是否到了需要插管的時候,露西想到插管不是保羅要的未來,因為保羅要的是心智完整的活著。保羅父親讓他先不要做決定,先睡一覺。

保羅醒來後,露西和他討論安寧緩和醫療,不依靠外界設備,注射嗎啡減少痛苦,漸漸迎向死亡。主治醫生進來問要不要插管,他不敢保證插管能讓保羅恢復到前幾天的健康狀態。保羅不想孤注一擲,寧願摘掉面罩,抱著凱迪慢慢死去。

他們選擇安寧緩和治療,最佳環境是回家,但保羅說不要,怕在路上死掉。他們想讓醫院更像家,保羅說要凱迪。他們把凱迪接過來放到保羅手上,保羅眼神堅定地告訴露西他準備好了。

保羅的哥哥跟他說平靜地走吧,露西很難過,陪著保羅一小時。護士和醫生進來拔掉呼吸器,注射嗎啡。保羅的呼吸有時長有時短,凱迪在媽媽和爸爸懷抱中來回。在昏昏沉沉中,保羅維持了數個小時,於 2015 年 3 月 9 號禮拜一晚上 9 點多宣告死亡。

十八、分享本書的感受

這本書是露西代筆完成的,保羅生前允諾要把這本書發表出來。我在家練習分享這本書四次,因為每次講到某些場景和對話都會哭。

看完這本書,我首先思考了死亡。過去我覺得死亡很遙遠,但這本書讓我把死亡拉到面前審視。我覺得死亡不僅是身體機能歸零,還可能是失去溝通、思考和理解能力。我想先和家人講清楚,如果有一天我失去某些能力,希望他們讓我選擇死亡。

其次我思考了生存。想清楚死亡意味著什麼,就能思考人生中重要的人事物,花更多時間陪伴他們,或在工作上努力,或完成待辦清單。

我認為這本書適合所有人,不同年齡、不同經歷的人看這本書感受都不一樣。我非常推薦這本書,今天就講到這裡,我們下次見,掰掰~

Was this summary helpfu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