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deo thumbnail for 聽演講 | 學英文 | 如何撫養成功的孩子?所有父母都應該看看這期影片!邊學英文 邊提升認知 Learn English with TED Speech 英語学習 | 英文演讲 | ted talks

TED演講: 父母勿過度干預!從愛與家務培養出成功孩子

Summary

Language:

Quick Abstract

你是否對過度關注孩子成績和名校的育兒方式感到疑惑?本講座將揭示這種育兒方式如何讓孩子過上“清單式童年”,導致焦慮、缺乏自我效能感等問題。 快速重點

  • “清單式童年”特徵:追求成績、獎項等,孩子無自由玩耍時間,缺乏睡眠。

  • 過度干預危害:剝奪孩子建立自我效能感的機會,影響其自我認知。

  • 正確育兒觀:少關注成績,多注重孩子的習慣、心態和技能,通過家務和愛為孩子成功奠定基礎。

  • 成功與名校無必然聯繫:幸福和成功的人來自各類學校,孩子應基於自身意願選擇大學。

檢查制式童年的現象與問題

你知道嗎,我從未想過要成為育兒專家。事實上,我對育兒本身並不太感興趣。只是如今有一種育兒方式正在搞亂孩子們,阻礙他們發展成自己的機會。這種育兒方式正成為孩子成長的絆腳石。

我們常常擔心父母對孩子的生活、教育或成長參與不夠,這是理所當然的。但在光譜的另一端,也存在很多危害。父母覺得孩子只有在自己時刻保護、預防、監督、微調每個時刻,並引導孩子走向少數幾所大學和職業時,才能成功。

這樣養育孩子,孩子最終會過上一種檢查制式的童年。在這種童年中,我們確保他們安全、溫飽,還要他們上對的學校、進對的班級、取得好成績、獲得高分,以及各種榮譽、獎項,參與體育和活動,擔任領導職務。我們告訴孩子,不要只是加入俱樂部,要創建俱樂部,還要參加社區服務,一切都追求完美。

孩子們在這種環境下沒有時間自由玩耍,下午的時間都被各種“有益”的活動佔據。我們讓他們不用幫忙做家務,甚至只要能完成清單上的任務,就可以不顧睡眠。我們口口聲聲說希望他們快樂,但孩子放學回家,我們首先關心的往往是作業和成績。他們從我們的臉上看到,我們的認可、愛和他們的價值都來自優異的成績。

到了高中,孩子們不再思考自己對什麼感興趣,而是問輔導員要做什麼才能進入“好”大學。成績出來後,哪怕只是得了幾個B,甚至C,他們就會瘋狂地給朋友發短信,問“有人用這樣的成績進入好大學嗎?”不管高中結束後去哪裡,孩子們都感到喘不過氣、脆弱、有點疲憊不堪,未老先衰,希望大人能告訴他們“你所做的已經足夠了”。

過度干預對孩子的影響

父母們堅信這一切都是值得的,好像孩子如果進不了我們為他們選定的少數幾所大學或職業,就沒有未來,又或者是怕他們沒有一個能讓我們向朋友炫耀、在車尾貼標籤的未來。

但看看我們的行為,不僅讓孩子覺得自己的價值來自成績和分數,還時刻侵入他們正在發展的思維,就像電影《成為約翰·馬爾科維奇》一樣,傳遞給孩子的信息是“嘿,孩子,我覺得沒有我你什麼都做不成。”

我們的過度幫助、過度保護和過度引導,剝奪了孩子建立自我效能感的機會。自我效能感是建立在一個人看到自己的行動能帶來結果的基礎上,而不是父母代勞的結果。如果孩子要發展自我效能感,就必須自己做更多的思考、規劃、決定、行動、希望、應對、嘗試和錯誤、夢想和體驗生活。

育兒的正確方式

我不是說每個孩子都很努力、有動力,不需要父母的參與和關心,我們就應該退後放手。我是說,當我們把成績、分數、榮譽和獎項當作童年的目的,只是為了進入少數幾所大學或職業時,對孩子成功的定義就太狹隘了。

我們應該少關注孩子能申請或進入哪些特定的大學,而更關注他們是否有良好的習慣、心態、技能和健康狀態,無論去哪裡都能成功。孩子需要我們少點對成績和分數的執著,多點對童年的關注,為他們的成功奠定愛和家務的基礎。

家務的重要性

哈佛大學進行的最長期的人類縱向研究——哈佛格蘭特研究發現,人生的職業成功來自小時候做家務,而且開始得越早越好。那種卷起袖子、積極參與的心態,認為“有一些不愉快的工作,總得有人做,不如我來”,以及願意為整體的改善貢獻自己的努力,這些能讓你在職場上領先。

然而,在檢查制式的童年中,我們卻讓孩子不用做家務。結果他們成年後進入職場,還在等著別人給清單,更重要的是,缺乏主動卷起袖子、積極參與、為同事著想、預測老闆需求的衝動和本能。

愛的重要性

哈佛格蘭特研究的另一個重要發現是,人生的幸福來自愛,不是對工作的愛,而是對人的愛,包括配偶、伴侶、朋友和家人。童年需要教會孩子如何去愛,而他們如果不先愛自己,就無法愛別人。如果我們不能給他們無條件的愛,他們就不會愛自己。

所以,當孩子放學回家或我們下班回家時,我們應該關掉科技產品,放下手機,看著他們的眼睛,讓他們看到我們看到他們時臉上洋溢的喜悅。然後問他們“今天過得怎麼樣?今天有什麼喜歡的事情嗎?”即使孩子說的是午餐,而不是我們想聽的數學考試,我們也要表現出興趣。

打破對名校的迷思

你可能會想,家務和愛聽起來不錯,但大學要的是高分、好成績、榮譽和獎項。確實,一些頂尖名校是這樣要求的。但好消息是,與大學排名製造的假象相反,要在生活中快樂和成功,並不一定要上那些頂尖名校。

快樂和成功的人可能上的是州立大學、沒人聽說過的小學院、社區大學,甚至有人上了大學又輟學。我們身邊就有這樣的例子,這就是事實。如果我們能擴大視野,願意考慮更多的大學,也許把自己的自尊心從這個等式中去掉,就能接受和擁抱這個事實,意識到孩子沒上那些頂尖名校並不是世界末日。

更重要的是,如果孩子的童年不是按照專制的清單過的,那麼當他們進入大學,無論是哪一所,都是基於自己的意願,由自己的渴望驅動,有能力並準備好在那裡茁壯成長。

我的育兒轉變

我有兩個孩子,索耶和埃弗里,他們是青少年。曾經,我把他們當成小盆栽樹,小心翼翼地修剪和塑造,希望他們成為完美的人,足以被最具競爭力的大學錄取。

但在與成千上萬其他孩子合作並自己撫養兩個孩子之後,我意識到我的孩子不是盆栽樹,他們是未知屬種的野花。我的工作是提供一個滋養的環境,通過家務來鍛煉他們,愛他們,讓他們能愛別人並接受愛。大學、專業、職業,都由他們自己決定。我的工作不是讓他們成為我希望他們成為的人,而是支持他們成為光彩奪目的自己。

Was this summary helpful?

Quick Actions

Watch on YouTube

Related Summaries

No related summaries found.

Stay Updated

Get the latest summaries delivered to your inbox week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