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馬香縈頻道。大家好,我是馬香縈。在不到兩年的時間裡,這段時間說長不長,說短不短。但對於一個離開自己國家一整年的人來說,用世界觀觀察世界的習慣在兩年內會產生很大的變化,尤其是在馬來西亞發生的這段時間。
從上海到馬來西亞的轉變
我來自上海,在那裡出生、學習、工作和結婚。我曾經認為自己夠開放、夠國際化,因為上海被譽為國際大都市,我學習外語、出國旅行,對世界事務也有自己的看法,並且充滿自信。
然而,在馬來西亞生活之後,我才意識到過去的開放實際上是一種以自身為中心的開放,站在遠處觀望。真正的國際化是走出去,也要走進去。
移居馬來西亞的原因
決定搬到馬來西亞是因為孩子教育的需求、生活節奏的需求,以及對新環境的嚮往。起初,我以為自己可以很快適應,畢竟這裡有很多華人,語言也很友善,生活方式也不完全陌生。
多元文化的衝擊
事實上,我第二天就習慣了這裡的生活。但事情比我想像的要複雜得多。馬來西亞是一個多元種族的國家,這句話很多人都聽過。但當我真正生活在這裡時,我發現多元化不是一句口號,而是每天必須面對的現實,從語言到食物,從節日到精神關係,無處不在。
重新認識世界
在中國時,我對宗教的知識大多來自教科書和新聞。但在馬來西亞,我第一次在開齋節給穆斯林朋友送禮,與印度朋友一起過屠妖節。我也遇到一位學習中文且中文說得很流利的馬來西亞女司機,並與在路邊擺攤的朋友討論政治議題。
他擔心西方文化會污染孩子的思想,尤其是性別自由和家庭價值觀。一開始我很震驚,他怎麼會這樣看問題?但他同時也說,馬來社會太容易受到外界影響,傳統價值觀正在消失。他希望孩子能有界線。
換位思考的重要性
我意識到我不能僅僅站在自己的文化和經驗來評判他。她不是我過去理解的保守的人,她可能只是一位試圖保護自己文化完整性的母親。
在中國,我過去常常與立場不同的人爭論,尤其是在政治議題上,常常充滿火藥味。當時,我認為表達和辯論是一種參與感。但現在在馬來西亞,我更多的是傾聽,試圖從對方的角度理解。
當然,如果你現在被迫深入到討論的漩渦,那就另當別論。我記得有一次我和一對馬來西亞夫婦討論,他們說感覺彼此的宗派武功並不相同。我本想反駁他們,但最後我只是說:「你們對這件事怎麼看?我很有興趣。」
他開始談論馬來西亞華人的認同危機,談論他們如何同時認同中國文化和本土文化。他說他小時候被迫放棄中文教育,現在他看著年輕一代說英語和馬來語,他的中文水平下降,他的內心非常複雜。
我聽著聽著,並沒有想去改變他的想法,因為我意識到他站在一個與我不同的立場。他的政治立場背後可能有很多具體的經驗、歷史和情感,而不是一些社群媒體上的流行語可以定義的。
國際化的新定義
從那時起,我逐漸學到,不是每個意見不同的人都需要被說服。有時他們需要的只是被傾聽,而傾聽是我過去在我的文化圈裡練習較少的能力。
許多人談論國際化,想到的是歐洲、美國、英語、自由、民主。我過去也是這樣。但在馬來西亞,我開始意識到國際化不等於西化,它更像是對真正多元化的包容。
一位醫生朋友,在文化上極其傳統,在婚姻和家庭方面也很保守。他說:「我支持多元化,但我未必同意所有的生活方式。」這讓我完全放棄了非黑即白的判斷。一個人可以同時擁有不同的面向,這或許才是人性的真相。
從孩子身上看到的改變
我經常在孩子身上看到自己的變化。他和學校的同學一起長大,說著馬來語,開始用英語思考。因為每個人站在不同的地方,他們看到的東西是不一樣的。這句話是我對他說的,也是我對自己的總結。
我們無法給孩子一個完美的世界答案,但我們可以教他們傾聽和思考。這是我在馬來西亞最大的收穫。我不再執著於用一套標準來衡量世界,我開始主動傾聽各種不同的意見,即使聽起來很抽象,我也願意多問一句:「你為什麼這樣想?」
我也更願意承認自己的局限性。當我不再總是想在辯論中獲勝,而是想獲得理解時,我認為這或許是國際化的意義之一,用你的位置去連接你過去不了解的世界。
理解與尊重:真正的國際化
我在兩年內變得國際化,並不是因為我吃遍了馬來西亞的美食,即使這也是國際化的一種表現,也不是僅僅因為我對馬來西亞的理解,而是因為我開始真正理解它。
從中國到馬來西亞是一段地理和心理的旅程。過去我認為自己站在世界的中心,後來我學會從他人的角度看問題。這種改變並不容易,但值得。
國際化不是要你放棄自己的立場,而是讓你理解為什麼別人與你不同。即使在政治意見、南北差異,甚至在價值觀上無法溝通,我也願意傾聽,因為傾聽是一種尊重,也是一種力量。我走出中國,真正走進這個世界。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