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朝的「鐵帽子王」:權力、榮耀與衰敗
鐵帽子王這個詞彙,在許多清朝劇中經常出現,甚至被拿來調侃。本文將深入探討清朝「鐵帽子王」的由來、特點,以及他們在清朝歷史上的地位與影響。
### 清朝宗室爵位制度
清朝的宗室爵位制度,在很大程度上沿襲了明朝的制度,但也融入了自身的特色。
* **皇子封爵:** 皇帝的兒子不像明朝那樣,出生就能被封為親王。他們可能被封為郡王、貝勒或鎮輔國公。
* **爵位世襲遞降:** 即使被封為親王,王位也不是一代代世襲傳下去。後代的爵位會逐級下降,類似於宋朝的制度。例如,第一代是親王,第二代繼承人只能是郡王,第三代是貝勒,第四代以後,親王這一支降到鎮國公,郡王這一支降到輔國公,貝勒這一支降到不入八分鎮國公。
### 「八分」與「不入八分」
「八分」指的是八種特殊待遇,例如:
* 馬車的輪子是紅色的。
* 座墊是紫色的。
* 騎馬的韁繩也是紫色。
* 頂戴花翎是雙眼的。
* 府裏可以使用太監等等。
而「不入八分」則沒有這些待遇。爵位會一直世襲,直到奉恩將軍級別,沒有更低的品級可降,統稱為「閒散宗室」。親王除了繼承王位的兒子以外,其他兒子只能被封為不入八分輔國公。
### 爵位考核與世襲罔替
在授爵之前,需要考核騎馬、射箭以及滿語。成績優秀的爵位不變,成績一般就降一級,成績差的降兩級。郡王以下的宗室子弟也按照這個規則逐級往下降。當然,也有不往下降的,就是待遇最高的「**世襲罔替**」。
### 什麼是「鐵帽子王」
「世襲罔替」是指子孫後代能一直繼承王爵。即使王爺犯了什麼事,也只懲罰他一個人,不會把爵位給削了,而是轉給他家別的人來繼承。這種王爺就是「**鐵帽子王**」。清朝有兩個爵位系統:宗室爵位和蒙古爵位。上面說的逐級下降只針對滿清宗室,蒙古王爺的爵位是不會降襲的,他們每個人都是「鐵帽子王」。
### 成為「鐵帽子王」的條件
成為「鐵帽子王」的人,通常是皇帝的老鐵兄弟,尤其第一代的含金量最高。從努爾哈赤的爺爺覺昌安算起,一直到咸豐帝的兩個兒子,清朝總共出了127個皇子,其中親王、郡王有59個,有的冊封,有的追封。活著的時候被封了王爵的有46個,有四個當上了皇帝,也就是雍正、乾隆、嘉慶、道光皇帝。
### 清初八大鐵帽子王
在所有親王、郡王中,能享受世襲罔替待遇的只有12位。其中有8位在清朝初期因為立下開國功勳成為鐵帽子王:
1. **禮親王代善**:努爾哈赤的二兒子,因戰功和輔佐皇太極有功。
2. **鄭親王濟爾哈朗**:努爾哈赤的弟弟舒爾哈齊的六兒子,因征討蒙古、攻打朝鮮、對抗明朝有功。
3. **睿親王多爾袞**:努爾哈赤的第十四個兒子,輔佐年幼的順治帝登基。
4. **豫親王多鐸**:努爾哈赤的第十五個兒子,因戰功封王。
5. **肅親王豪格**:皇太極的大兒子,因軍功封王,屢次被革爵後又恢復。
6. **莊親王碩塞**:皇太極的第五個兒子,參與征討李自成、滅南明、征討喀爾喀並鎮壓大同薑瓖的叛亂。
7. **克勤郡王嶽托**:禮親王代善的大兒子,一開始皇太極封他為成親王, 後來犯錯被削爵, 死後追封。
8. **順承郡王勒克德渾**:禮親王代善的孫子,因軍功被封為郡王。
### 清朝中後期特封的鐵帽子王
在乾隆、同治、光緒三朝,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又「特封」了四位親王,一樣能世襲罔替:
1. **怡親王允祥**:康熙帝的十三阿哥,雍正帝即位後,因功勳卓著被封為怡親王。
2. **恭親王奕䜣**:道光帝的六兒子,在第二次鴉片戰爭時期,與慈安、慈禧一起發動政變。
3. **醇親王奕譞**:道光帝的七兒子,他的二兒子載湉被兩宮太后選中繼承皇位,即光緒帝。
4. **慶親王奕劻**:輔國公綿性的大兒子,深受慈禧太后重用。
### 末代鐵帽子王:慶親王奕劻
慶親王奕劻被認為是清朝最後一個「鐵帽子王」,也是「斷送」了大清王朝的人。他老謀深算、貪財,經常和袁世凱、徐世昌、那桐混在一起,深受慈禧太后重用。他先後擔任多個要職,權傾朝野。奕劻過七十歲生日時,京城和外省官員都搶著來送禮,他收了起碼有五十多萬兩禮金,一百多萬兩禮品。
奕劻被評價為「理內政,內政無不荒;理外交,外交無不敗」,是晚清皇族裡的頭號敗家子。他也是將巨額財產全部存入外資銀行的第一代「裸官」。
### 奕劻死後的諡號之爭
奕劻死後,溥儀原本不願給他好的諡號,最終在載灃和老師們的勸說下,才極不情願地給了個「密」字,意思是「追補以前的過錯」,在清朝王爵的諡號裡,是較差的一個。
### 總結
清朝的「鐵帽子王」制度,既是對開國功臣的獎勵,也是維護皇權的一種手段。然而,到了晚清,一些鐵帽子王如奕劻,卻成為腐敗的代表,加速了清王朝的衰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