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十年经历与感悟
当我发布这段视频时,或许我已经庆祝了自己的 35 岁生日。从 22 岁大学毕业至今,这大约是 13 年的时光。我从四川的县城出发,先后前往成都、上海、加拿大,如今又来到日本。在这期间,我从事过公关、广告、互联网以及自媒体等工作,涉足四个行业,换过七八份工作,多到自己都数不清。从一名普通员工成长为部门主管,然后开始经营个人自媒体,目前全网拥有 15 万粉丝。我学习英语,雅思取得 7.5 分的成绩,今年的目标是通过日语 N2 考试。
生存篇
执行力至上
普通人在大城市打拼,首先要提升执行力。执行力是职场中最难掌握的技能,这一点毋庸置疑。刚到成都时,我从活动执行工作做起,虽然是些琐碎的脏活累活,但对于从生物医学工程领域转行的我来说,没有挑三拣四的资本。我会尽力执行老板安排的任务,不懂就问,懂了就做。我相信,正常的老板、同事和合作伙伴都会欣赏执行力强的人。在不同公司,我都凭借执行力获得晋升。不仅在职场,日常生活中,执行力也能带来很大帮助。几年前,我在家自学成功通过雅思考试,DIY 申请到加拿大留学,后来又来到日本,这一系列过程中,执行力功不可没。
提升自身能力
国家福利理论提到,从免费资源中获取收入只有三种方式:用自己的劳动、资本或土地。作为从县城到大城市的普通人,短期内基本无法依靠资本和土地,唯一能把握的就是劳动。但我们的时间和精力有限,所以要思考如何提升自身能力,提高单位时间的劳动价值。我擅长写作,便从撰写活动策划开始;我的工程师朋友热爱机械设计,将工作视为半爱好,最终成为该领域的专家。英语中有个常见缩写“find your niche”,意思就是在年轻时多尝试,找到自己热爱的领域并不断发展。
适当冒险
当在某个领域完成生存挑战后,若你是个有野心、不安于现状的人,想要更进一步发展,有时需要一点冒险精神。就像我的工程师朋友,辞去人人羡慕的国企稳定工作,逐渐创业成功成为小老板。这一步多年后看似简单,但当时辞职这个决定就难倒了很多人。回顾我自己,过去的一些关键步骤也充满风险。2017 年从成都到上海,加入一家初创公司做短视频,后来公司失败,但我一直紧跟短视频趋势,运营自己的视频频道。之后去加拿大,现在又来日本,这些都是冒险行为。不过,冒险需要循序渐进,不要一开始就给自己太大挑战。我 30 岁能在国外生活,是因为之前在中国有多年的漂泊经历。所以,要学会拉长时间,逐步增加冒险的难度。
脚踏实地
十多年前我进入互联网行业时,投资机构到处找创业者送钱,媒体上经常能看到年轻的知名企业家,包括我的第一任老板,仅凭 PPT 就拿到数百万天使投资在成都创业。当时行业热钱涌动,很多人都觉得自己有改变世界的想法。但现在看来,这有点像笑话。20 多岁、30 岁有野心是积极正常的,但天天谈财富自由、改变世界就有些不切实际。中国经济发展迅速,很难不受这种氛围影响,但我们要保持清醒。
平衡工作与自我
前面几点都关于工作和事业,因为生存是进入社会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大多数普通人都要从基层做起,但不要真把自己当“老黄牛”。记住你和公司是平等雇佣关系,有了一定职场经验后,要清楚自己擅长的工作和职责范围,尽力做好,对得起拿到的薪水。我们鼓励老板有做大做强的梦想,但不要盲目牺牲自己的青春。我亲身经历过同事 996 下班后的疲惫状态,所以对此非常警惕,也希望大家能注意。虽然我工作比较勤奋,但不是很有事业心,甚至讨厌工作。每次工作赚钱后,我就会想如何为自己做点事。对我来说,工作只是生存手段,通过工作换取时间和金钱,去探索自己想要的生活。
生活篇
倾听内心感受
生活方面,首先要说的是我上一个视频提到的,承认自己的感受,尊重它们并付诸行动。本质上,我们无法逃避自己的感受,人可以对全世界撒谎,但骗不了自己。所有感受都是生活的指南针,哪怕是愤怒。比如有人打你一拳,你想打回去是很自然的,要听从内心感受并行动。打回去是自我防卫,打不过也正常,人需要经历痛苦才能成长。无论怎样,不要陷入后悔和自责,觉得自己当时为什么没反应。生活就是感受、行动,然后产生新的感受,再采取新的行动。根据感受不断调整应对世界的方式,就能越来越了解自己。而且越早开始基于感受行动,付出的代价就越低。相比 25 岁因工作失业,30 岁还在忍受不喜欢的工作更可怕。无论是工作、父母还是亲密关系,忍耐越久,为真实自我付出的代价就越大。另一方面,如果对某件事有强烈感受,不要犹豫,立即行动。因为激情是最不持久的能量之一,即便发现只是三分钟热度,也不要责怪自己。在知道自己真正喜欢什么之前,往往要尝试很多不喜欢的事情。
坚持自我
当你听从内心感受并行动时,可能会受到外界指责。老板会说你不为公司着想,父母可能说你不听话甚至不孝,恋人会说你不爱他。这些指责其实就是你和他们的期望不同。萨特说过“他人即地狱”,人际关系中没有绝对的对错,只是此刻你们不一致,这是人之常情。当现实不符合期望时,必然会有情绪。不要乞求别人,因为我们也会对别人有期望。但要坚持的是,当别人或社会对你有期望时,首先要关注自己的感受,不要让别人的话阻碍自己。别人的话往往反映了他们内心的需求,但我们内心也都有自己的需求,向别人求助很正常,没有谁对谁错,我们都一样。问题在于人与人之间的“绳索”,要修复它,而不是试图改变别人。必要时,甚至可以暂时屏蔽那些要求你的声音。现在年轻人已经有了反应,网上流行的“断舍离”就是一种做法。只有先照顾好自己,有多余的精力,才能回头满足别人的期望。因为你给予的是自己拥有的能量,给予越多,越不需要回报,就会越满足。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能从宠物狗那里感受到爱,因为你给予了小狗你想要的爱,自然就能感受到它的爱。
出于爱而行动
说到爱,我记得和一位智者交谈时,他说人类所有的行为和思想都不是因为爱,而是因为恐惧。很多人一生都因为恐惧做出各种生活选择。比如很多中国人害怕老了没人养,带着这种动机养育孩子,孩子怎么会快乐?还有很多人害怕赚不到钱,学了自己不喜欢的专业;害怕失业不敢辞职;害怕没钱不敢花钱;害怕恋爱不敢恋爱。这些出于恐惧的动机能让你生存,但你可能会永远生活在负面能量中,像动物一样。只有出于爱,先爱自己,强大到能爱别人时,才会觉得自己活得像个人。
乐观面对人生
我从县城出来,见过太多现实和残酷,不是盲目乐观的人。我不认为仅凭个人意志就能改变命运,中国古语说“一命二运三风水”,时代洪流往往更具决定性。但我依然鼓励大家乐观行动,因为无论上帝给你什么牌,你都有选择出牌方式的自由。我很小就成了孤儿,某种程度上命运对我很不公平,小时候我也抱怨过很久,但事实证明这毫无意义。我同意弗洛伊德的观点,过去的经历会塑造现在的人格,但过去如何塑造现在,取决于你现在如何解读这些经历。如果我认为上帝对我不公平,那我可能会自暴自弃一辈子;我宁愿相信这是上帝给我更大的考验,因为他想给我更大的机会。我也同意阿德勒的说法,过去的经历无法改变现在,但现在的行动可以改变未来。想想未来的目标,现在就行动起来,通过行动向宇宙发出信号。强调一定要通过行动,而不是空想,宇宙只能看到你的行动,只要有行动,宇宙一定会回应你。这并非神秘主义,现代科学在神经症研究中也证明了这一点,改变当下的行动,就能改变思想,进而改变未来。
人生没有标准答案
最后我想说,我的账号内容比较杂,有时分享生存技能,有时分享生活经历,可能吸引了不同类型的人关注。所以经常能看到同一视频下有两种完全相反的评论,有人说我活得精彩,有人说我在浪费生命。你看,生活其实没有标准答案,好坏都在于如何解读。在全球网络和信息爆炸的时代,各种解读标准以真理、道德的名义占据我们的意识,影响我们的行为。但我认为,生活可以没有任何标准,大胆去尝试想做的任何事。只要你想且能做到,受伤也没关系,痛苦和悲伤都是经历。生活不是追求快乐或避免痛苦,而是学会接受快乐和痛苦。
这可能是我所知道的最好的事情。嗯。哦,这可能是我所知道的最好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