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背景与标签
大家好,我是汉青,一个来自北京的85后。过去几年,我一直是用AI进行内容生成和新事物探索的实践者。如果用大数据打标签的方法自我介绍,我有三个标签。
-
20岁前:专注画画 我从6岁学美术,一直到大学在美院毕业,这段时间只干了画画这一件事。
-
20岁后:科技公司从业者 大学毕业后,我在科技公司(互联网大厂)从事产品与研发管理工作,有18年的从业经验。
-
30多岁至今:数字游民 如今,我和太太像数字游民一样,在各个城市的咖啡厅工作,用AI技术打造我们的小媒体品牌——AI.Talk。
AI与创作的故事
GPT - 4o引发的美学流行
2025年3月的凌晨,OpenAI发布了GPT - 4o模型,其新功能让用户通过打字聊天就能得到图像,被称为“言出法随”。这次模型发布意外带火了吉卜力风格。宫崎骏先生一直对抗效率至上和技术对创作的影响,甚至认为AI是对生命的侮辱。但在AIGC年代,吉卜力风格却成了全球首个流行美学,这颇具黑色幽默。
AI.Talk的诞生与发展
-
科比与奥尼尔对话视频 2023年的一个晚上,我发现硅谷上线的新功能能让数字人模仿别人声音说话。于是,我做了一个老年科比和老年奥尼尔对话的视频。第二天早上6点发到B站,第一天播放量约70万,很多科比粉丝帮忙转发。
-
马斯克对谈乔布斯视频 紧接着,我们做了马斯克对谈乔布斯的视频,在马斯克发布星舰当天上线,两天内全网播放量达2000多万。这让我坚信AI生成内容对大众有意义,AI.Talk就此诞生。
-
技术进步带来的质量提升 从最初简单的两人对话,到今年3月运用新技术,AI生成内容的完成质量有了显著提高。比如视频中的老侦探角色,完全由工作室同学通过几行文字创造,没有人工干扰。
对AI争议的回应
做AI.Talk以来,我们在骂声中成长。我认为对于快速发展的新技术,应关注趋势而非瑕疵。AI目前虽有不完美,但未来可期。像宫崎骏、北条司等动漫风格,AI实现起来已很容易,我们工作室同学能在五天内完成文本、音乐等所有创作。
AI音乐的尝试
我想做AI音乐已有两年,之前技术不到位。今年3月,我们与即梦AI联名合作,用最新技术做了MV《白色皮卡丘》。从歌词到音乐、演唱、编曲,除剪辑由真人完成,其他都由AI生成。上线两周,全网播放量达400万,很多人喜欢并询问版权。6个月前我对AI写歌没信心,但现在我认为它至少不比真实业余爱好者的平均水准差。
AI.Talk的产品线
目前,AI.Talk有三种产品线:
-
MV音乐(虚拟偶像)
-
人跟人的对话(类似脱口秀)
-
影视方面的尝试(利用大语言模型、动画模型、声音模型)
这三个产品系列源于我的个人爱好——听歌、看书、看电影,我很感谢AIGC时代让我实现了儿时梦想。
科技与艺术的关系
很多人认为科技会杀死艺术、创作和人类灵魂,我不同意。历史上,每一次技术革命都推动了艺术发展,如绘画、印刷术、摄影、电影、音频广播、互联网、电视、智能手机等的出现,都让内容和创作找到新生命力。
AIGC的出现类似1839年摄影术和照相机的出现。当时画师高呼绘画已死,但摄影不仅没杀死绘画,反而让绘画重新思考意义,催生了印象派、立体主义、行为艺术、当代艺术等。每个人都能用相机拍照,但照片的艺术和创作价值不同,因为相机背后的审美不同。同样,AIGC会逼着创作者重新思考创作意义。
AI如何改变内容产业
行业数据
-
市场份额增长 美国数据显示,AI在广义媒体和娱乐市场未来几年的年化复合增长达24.2%,市场增长迅速。
-
行业使用与观众态度 美国好莱坞已有80%的媒体公司使用AI制作,但近80%以上的观众对AI持保留或反感态度。
语言模型对创作的影响
-
故事板生成 我的朋友歸藏用MCP协议构建故事板能力,调用gpt - 4o让AI反复写故事并生成吉卜力风格故事板,这是运用AI解决创作问题的典型应用。
-
提示词的重要性 同样是写苏格拉底和乔布斯的对话,不同的提示词会得到不同的结果。很多人觉得跟AI聊天容易,但实际并非如此。把话跟AI说清楚很难,需要具备文字能力、逻辑能力、审美能力等,这些是调动AI能力的核心技能,所以文科的春天来了,但理科同样重要。
影音方面的进步
-
图像生成 2022年用Midjourney V3版本画“一个中国女孩子喝茶”,结果不理想。24个月后,同样提示词生成的图像质量大幅提升。如今,Midjourney新版本能在半小时内生成人物所有面向的动画。
-
商业模式的改变 图像生成技术的进步导致图库生意基本做不下去。
-
影像创作 过去几年,有很多用AI做电影的尝试,如《终结者》和可口可乐的翻拍视频,但口碑不佳。原因一是技术完成度不高,二是模仿传统广告和影视不经济。
元创作的概念
当我问Google的Gemini如何看待AI与创作的关系时,它提出了“元创作Meta Creation”的概念。1917年,马塞尔·杜尚将小便池放入展览馆,挑战了“什么是创作”的概念。自此,西方进入现代艺术新阶段,创作的核心在于创作者的想法,而非作品本身。AI能实现创作同权,但不等于创作同质化,差异在于创作者背后的思考。
AI时代的创作趋势
创作分化
-
写作分化 硅谷科技作者保罗·格拉汉姆认为,AI出现后,写作会彻底分化为完全依赖AI和坚持手写的两类人。
-
电影分化 李安导演认为,未来电影只有大制作影音化和普通老百姓用AI做动画两类,中间部分最惨。
-
游戏分化 蔡浩宇先生认为,AI时代游戏创业只有0.0001%的人适合做精英游戏,剩下的是普通游戏爱好者。
内容过载与新方向
智能手机的普及导致内容过载,每天生产的视频和照片大幅增加,但人的时间有限。如果还用AI生产传统短视频、中视频格式,不是AI的真正价值。AI未来应生产具有互动性、即时性、个性化观影体验的内容,如不同结局的故事、观众与故事互动的电影等。
游戏与影视的融合
在AIGC年代,游戏和影视两个领域高度重合和模糊,人才也在高度流动。
创作的核心
做AI.Talk两年,我认为在AI能快速复制风格、内容和语言的年代,做自己是唯一的护城河。如果你有想法、有抱负、热爱创作,这是最好的时代;如果你只把内容当生意,AI比你效率更高。希望通过40分钟的分享,大家能在AI和创作的新时代找到自己的位置。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