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素週期表是否有盡頭?探索超重元素的可能性
元素週期表是化學領域的基石,但它是否有盡頭?如果存在盡頭,那會是什麼樣的元素?本文將探討元素週期表的本質、超重元素的可能性,以及相關的理論。
元素週期表的起源與發展
- 門捷列夫的貢獻: 元素週期表最初由俄國化學家門捷列夫總結,後經多代科學家完善,成為我們今天所見的樣貌。
- 週期性的發現: 科學家發現,若將化學元素依照原子序(核內質子數)排列,其化學性質會呈現週期性變化,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發現。
- 預測未知元素: 門捷列夫大膽預測了當時尚未發現的元素,後來也被一一證實。
現今的元素週期表
- 七個週期: 目前元素週期表有完整的七行。在2015年,國際純粹與應用化學聯合會(IUPAC)追加認定了四種新的元素(113、115、117和118號),填滿了第七行。
- 亞洲人的貢獻: 值得一提的是,113號元素是第一個由亞洲人發現並命名的元素。
- 族與週期: 元素週期表每一列為一個族,同族元素化學特性相似,主要體現在價電子層的排布類似或相同。橫向來看,每一行為一個週期,目前已知的118個元素重複了七個週期。
- 第八週期的挑戰: 如果發現119號元素,將進入第八個週期,但這個週期可能非常複雜,甚至可能不存在。
人工合成元素與放射性
- 自然界存在的元素: 在已知的118個元素中,只有前94個元素存在於自然界,後面的元素都是人工合成的。
- 放射性與半衰期: 人工合成元素都具有放射性,且存在時間很短。例如,118號元素的半衰期只有0.69毫秒。
- 元素認定的標準: 國際化學聯合會以原子壽命能夠達到10的負14次方秒為標準來認定元素,因為這是原子核周圍形成電子雲所需的時間。
- 原生元素: 前83個元素屬於原生元素,在地球形成之前就已存在。其餘元素則為衰變產物或人工合成。
探索更重元素的意義
- 滿足好奇心: 人工合成更重元素的目標之一是滿足人類的好奇心。
- 量子力學的終極目標: 另一個重要目標是深入研究量子力學。
- 原子核外電子排布規則: 原子的核外電子排布有嚴格的規則,類似於預先設定好的程式。
能層、能級與軌域
- 電子雲模型: 現代科學認為,電子在原子核附近並非如行星般繞行,而是一種電子雲,只能預測其出現的機率。
- 能層(電子層): 原子核附近被分為多個能層,例如鈉元素的核外電子分布為2, 8, 1,表示其有三個能層。目前已知的元素最多有七個能層,分別是K、L、M、N、O、P、Q。
- 能級(電子亞層): 能層之下還有能級,分別為s、p、d、f,能量由低到高排列。每個能級包含不同數量的軌域(1、3、5、7個)。
- 軌域的電子容量: 每個軌域最多可以容納兩個自旋相反的電子。
- 能級交錯原理: 原子處於穩定態時,電子傾向進入最低能級,導致高能層的低能級能量可能比低能層的高能級能量還低。
元素週期表能否繼續拓展?
- 第八能層與G能級: 繼續拓展意味著出現第八能層,以及人類從未涉足過的G能級。根據計算,121號元素開始將出現G能級,可能包含9個軌域,最多容納50個電子。
- 合成難度: 隨著原子序增大,質子數量增多,合成難度增加。正電荷的質子之間會互相排斥,需要大量的中子來增強強核力。
- 中子的需求: 合成更重的元素需要足夠的中子,但這是一個挑戰。
- 穩定性: 人工合成元素通常具有放射性且不穩定。
穩定島理論
- 幻數: 美國物理學家梅耶提出「幻數」(Magical Numbers)概念,認為當原子核內質子數和中子數為特定的幻數時,原子核會非常穩定。
- 穩定島: 西伯格根據幻數理論提出「穩定島理論」,預測114、120和126號元素可能非常穩定。
- 驗證挑戰: 穩定島理論尚未被真正證實,因為目前技術還無法合成相應的同位素。
- Gai48的啟示: Gai48含有20個質子和28個中子,都是幻數,且非常穩定,常被用作合成更重元素的原料。
對元素週期表盡頭的觀點
- 梅耶的觀點: 梅耶根據幻數理論預測,最後一個元素是126號。
- 費曼的觀點: 理查德·費曼根據波耳模型推算出,最後一個元素是137號,但此理論已被駁斥。
- 皮扣的觀點: 芬蘭化學家佩卡·皮扣根據狄拉克方程式推導出,最後一個元素是172號。
- 其他說法: 關於元素上限還有146、155等各種說法,但都缺乏充足的論據。
結論
穩定島理論是一個有趣的觀點,因為元素週期表最後那些人工合成的元素之所以不穩定,可能是因為我們暫時沒有辦法合成具備相應幻數中子數的同位素。研究元素週期表的盡頭有助於我們了解原子核內部的原理。元素週期表可能因為某種量子效應而無法再延伸,但也可能因為某種未知的效應而沒有盡頭。無論如何,對此領域的研究都將推動科學的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