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天文掃描術、新減肥藥、澎湖化石改寫人類史?最新科學爆點一網打盡!【泛科學NEWS】

Summary

Language:

Quick Abstract

想知道政治狂熱是否源於大腦迴路?最新研究揭示大腦與政治行為的關聯!此外,可食用胃繞道術、高中生AI發現宇宙天體、藥物影響鮭魚洄游、天王星自轉週期修正,以及台灣發現丹尼索瓦人化石等科學新知,盡在本期《泛科學新聞》精華!

Quick Takeaways:

  • 政治腦迴路: 哈佛等名校研究發現,特定腦區損傷與政治冷感有關,政治狂熱可能與大腦迴路有關。
  • 可食用胃繞道術: 新型減肥藥模擬胃繞道手術,有望降低食慾、減少熱量吸收。
  • AI天文發現: 美國高中生開發AI演算法,發現150萬個未知宇宙天體。
  • 藥物影響鮭魚: 抗焦慮藥物汙染水域,導致幼鮭魚更衝動、不怕死,增加生態風險。
  • 天王星自轉: 科學家修正天王星自轉週期,一天為17小時14分52秒。
  • 澎湖原人: 台灣發現丹尼索瓦人化石,改寫其活動範圍,揭示人類演化史的秘密。

《泛科學新聞》本周精選

歡迎收看本周的《泛科學新聞》,讓我們在八分鐘內帶您上知天文、下知地理。

政治狂熱與大腦迴路

您是政治狂熱者,還是對政治漠不關心?科學家指出,這可能與大腦的「接線」方式有關。

  • 研究背景: 哈佛、史丹佛與西北大學費恩伯格醫學院的研究團隊,利用「病灶網絡映射」技術,分析了 124 位參與過越戰且腦部有穿透傷的退伍軍人。
  • 研究方法: 研究團隊記錄了老兵腦部受傷的位置,並請他們回憶受傷前和當下的政治行為,並與標準腦連接組資料庫進行比對。
  • 研究發現: 研究發現,如果受傷的腦區連接到左側背外側前額葉皮層或後側楔前葉時,老兵會更積極參與政治活動,行為也更強烈。反之,如果連接到杏仁核或前顳葉的區域受損,政治行為的強度則會減弱,變得冷感。
  • 結論: 政治偏好可能是後天學習而來,但政治狂熱可能編碼在大腦迴路裡。
  • 注意事項: 這項研究針對美國越戰老兵,不代表所有人。

「可食用胃繞道術」減肥藥 SYNT-101

美國生技公司 Syntis Bio 開發了一款名為「SYNT-101」的「可食用胃繞道術」,號稱不用開刀就能模擬胃繞道手術的效果。

  • 作用原理: 藥丸成分包含多巴胺和過氧化氫(雙氧水),會在小腸前段形成一層薄薄的聚多巴胺塗層,讓食物直接通過,無須吸收熱量,直接送到腸子的後段。
  • 效果: 腸子會誤以為吃飽,大量分泌飽足激素,降低食慾。塗層會在 24 小時內被自然代謝掉。
  • 初步試驗結果: 初步人體試驗顯示安全,無副作用,並觀察到飢餓激素降低、瘦素水平升高。實驗大鼠每周可減掉 1% 的體重,且不影響肌肉量。
  • 未來展望: 藥丸還需要進行更多的人體實驗,觀察營養吸收情況和副作用。

高中生 AI 演算法發現 150 萬個宇宙天體

美國高中生 Matteo Paz 開發了一種新的 AI 演算法,發現了 150 萬個未知的宇宙天體,震驚天文學界。

  • 研究方法: 在加州理工學院天文學家 Davy Kirkpatrick 的指導下,Matteo 運用機器學習分析 NASA NEOWISE 太空望遠鏡的紅外數據,總共 2000 億筆資料。
  • AI 模型「VARnet」: 融合了小波分析、傅立葉轉換與深度學習,能偵測微小的亮度變化,將過去被漏掉的天體一一標記出來。
  • 研究成果: 新發現包含變星、新星,甚至遠方的類星體。Matteo Paz 以唯一作者身份將最終結果發表在《天文學期刊》上,並獲得美國高中生最大科學競賽「再生元科學獎」的首獎。
  • 應用前景: 這套 AI 模型適用於處理有時間格式的資料,可用於研究大氣效應、股票走勢等領域。

抗焦慮藥物影響鮭魚洄游行為

瑞典農業科大一項研究發現,生活在受污染水域的幼年大西洋鮭魚,因暴露在抗焦慮藥物氯巴占之下,竟變得更衝、更不怕死。

  • 研究發現: 暴露於藥物下的鮭魚比未暴露的對照組更快通過水壩,遷徙的成功率更高,同時膽子也變大,不太結群,在有掠食者的情況下也絲毫不怕。
  • 藥物來源: 人類生活中的醫藥用品,經由廢水排放和污水處理不完全,悄悄流入河流。
  • 生態風險: 雖然增加了鮭魚的生存優勢,但也可能導致生態風險,例如鮭魚提早到大海可能會更容易被吃掉,藥物也可能累積到其他生物上。

天文學家修正天王星自轉週期

天文學家利用哈伯太空望遠鏡,對天王星進行長達 11 年的觀測,修正了天王星的自轉週期。

  • 研究方法: 鎖定天王星極光在大氣中出現的位置變化。
  • 研究結果: 天王星自轉一周需要 17 小時 14 分 52 秒,比先前估計的數據多了整整 28 秒。
  • 意義: 對行星科學來說意義重大,有助於科學家重建天王星的大氣座標系統,解決長久以來因誤差累積而導致磁極定位困難的問題。
  • 應用: 極光追蹤法非常有效,可以將同樣的技術應用在海王星等其他的巨行星,為未來的探測計劃提供更精準的導航依據。

澎湖原人化石確認為丹尼索瓦人

澎湖海域發現的古老下顎骨化石「澎湖原人」被確認為丹尼索瓦人,改寫了丹尼索瓦人的活動範圍。

  • 研究方法: 日本、台灣和丹麥的研究團隊使用古蛋白質分析技術,從澎湖原人下顎骨和牙齒中提取了 51 種內源性蛋白。
  • 研究結果: 發現了兩個丹尼索瓦人獨有的胺基酸,並確認牙齒中含有男性特有的 Y 型齒釉蛋白。
  • 意義: 確認了澎湖原人的身份,並將丹尼索瓦人的活動範圍擴展到東亞,顯示其可能擁有極大的環境適應能力,甚至可能曾與東南亞的現代人祖先有過交流。
  • 影響: 解釋了為何當今東亞和大洋洲一些族群體內還留有丹尼索瓦人的 DNA 片段。

若想了解更多,科博館將在 5 月 22 日舉辦丹尼索瓦人到台灣的特展。

以上就是本周的科學新聞,歡迎留言討論,並訂閱分享我們的頻道。

國威快嘴挑戰

上周觀眾反應國威語速太快,因此我們想知道國威跟快嘴王到底誰講話速度比較快。

Was this summary helpful?

Quick Actions

Watch on YouTube

Related Summaries

No related summaries found.

Stay Updated

Get the latest summaries delivered to your inbox week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