訂閱數不是重點!YouTube 頻道經營:槓桿力 x 當責力打造個人品牌變現術

Summary

Language:

Quick Abstract

探索《納瓦爾寶典》,解鎖致富密碼!這份總結將帶您深入了解如何透過「將自己產品化」建立獨一無二的個人品牌,掌握槓桿力與當責力兩大關鍵元素,在現今社會獲取豐厚回報。

Quick Takeaways:

  • 當責力: 勇於承擔公開失敗的風險,將名譽置於檯面上,敢於嘗試才能掌握力量。無論公開露面與否,擁有事業股權亦是當責力的展現。
  • 槓桿力: 擺脫勞力與資本的限制,擁抱無邊際成本的產品。善用新媒體如YouTube、Podcast、部落格等,將專業知識產品化,接觸更廣大的受眾。
  • 新時代致富: 程式碼和新媒體是新一代財富的來源。將兩者結合,小團隊也能創造獨角獸般的奇蹟。經營頻道不只為了廣告分潤,更是行銷自我產品的絕佳途徑。

別再猶豫,現在就是建立個人事業、創造財富的黃金時代!掌握當責力與槓桿力,你也能在網路世界發光發熱。

打造個人品牌的核心:當責力與槓桿力

在前兩集的節目中,我們探討了《納瓦爾寶典》中關於財富與運氣的觀點,以及「將自己產品化」的方法論。今天,我們將深入探討該方法論的下半部,這是我認為建立個人品牌最為核心的部分。如果你今年的目標是建立個人品牌,看完這集節目後,你將更有信心和底氣一步一步打造獨一無二的品牌。

Productize Yourself 的兩大關鍵元素

本集節目將繼續探討 Productize Yourself 的兩個關鍵元素:槓桿力 (leverage) 以及 當責力 (accountability)。我認為這兩個元素是建立個人品牌的核心。在《納瓦爾寶典》中,這兩個極其重要的元素篇幅不多,並且將 accountability 翻譯為「承擔責任」,我覺得有點偏離了原意。在整段對話中,accountability 出現了 93 次,leverage 出現了 132 次,可見其重要性。因此,本集節目將以 podcast 為主來分享。

書中簡短地描述了這兩個元素的關係:擁抱當責力才能獲得槓桿力。當責力意味著願意拿自己的名譽去冒險。如果能夠做到這一點,運用槓桿力後,社會將會給予豐厚的回報。這兩種力量是相輔相成的。

擁有當責力的兩個方法

以下介紹擁有當責力的兩個方法:

方法一:把脖子伸出去

要擁有當責力,需要先「把脖子伸出去」。大多數人對「當責力」的誤解是,他們認為只要對所做的事情負責任即可。但實際上,你必須把你的脖子伸出去,並且願意承受公開的失敗以及被公眾批評的風險 (stick your neck out and fail publicly)。

這是建立個人品牌的第一個難關,要願意賭上自己的名聲,並且能夠承受網路上的酸民攻擊。Naval 舉了自己的例子,他在 2013 年的網路形象是矽谷的創業導師,但當他在 2014 年開始分享哲學和心理層面的內容時,他其實有點緊張,怕砸了自己的招牌。

他也收到許多業界朋友的規勸,問他到底在幹嘛,說這些東西太蠢了,這樣會葬送自己的職涯。但他沒有理會,因為他願意承擔風險,就像他早期投資那些為他帶來豐富回報的事業一樣。

Naval 認為,能夠承受在大眾目光下失敗的人,往往掌握很大的力量,因為他們不怕失敗帶來的名譽受損,所以敢勇於嘗試。但他強調,只要不作奸犯科,或者冒那種可能萬劫不復的風險,矽谷其實把失敗當成家常便飯。新創公司沒做起來沒關係,這是正常的。好好誠實且公正地把事業做個結束,回去工作,存錢幾年,又是一條滿血回歸而且連升好幾級的好漢。這類型的連續創業家一旦成功了,就能夠享受這社會帶給你的所有回報。

方法二:押你的錢進去

如果你生性低調,不想拋頭露面,把自己的名字放在大眾視野,還能擁有當責力嗎?答案是肯定的,那就是押你的錢進去。Naval 講到,當責力也可以是擁有事業的股權。當你擁有了一個事業的一部分,就代表你比較不容易被取代,但壞處就是,通常你會是最後領錢的。

從一家公司的資本層級來看,員工是排在第一順位拿薪水的,他們擁有最高的安全保障,但相對地,他們領的通常就是市場行情左右的薪水,不會再高了。當公司經營不善要收起來的時候,他們也是第一個拿到錢的,而且公司還會付給他們資遣費。

如果還有剩下錢,接下來才是債權人的份,例如貸款給公司當作營運資金的銀行們。公司正常運作的時候,這些銀行每個月或每年會收到固定的利息,但除此之外,就沒有更大的獲利空間了。

最後才是股權的持有人。雖然公司收起來的時候,他們只能拿最後剩下的錢,有可能是血本無歸還負債。但相反的,如果公司經營順利,他們能夠獲得最多的報酬,只要把員工的薪水和銀行利息都付清了,剩下的全部歸老闆和股東所有。股東承擔了最大的風險,但換來的是幾乎無上限的獲利空間,這個就是創業的鐵律。

Naval 說,我們每個人也可以把同樣的概念應用在工作上。在一個新創公司或小團隊中,如果願意為自己的行動承擔責任,就等於你在工作裡面「持有股權」了。如果事情搞砸,團隊可以馬上找出責任在誰身上,並且馬上改善。而如果事情幹成了,也能夠明確地論功行賞。

當一個員工願意把公司當成自己的事業,好的老闆是能夠感受得出來的。他可能會真的給你一部份的股權,讓你共享公司的獲利,或者在公司賺錢的時候,多發一筆獎金。總之,Naval 認為,當責力就是聲譽上的 Skin In The Game,意思就是把個人名譽放到檯面上去冒險。

Naval 說,如果你想在現代社會有任何的成就,並且瞭解現代系統的運作方式,那麼納西姆塔雷伯《不對稱陷阱》 Skin In The Game 絕對是要好好研讀的。

當我們擁有當責力之後,才有辦法動用槓桿力,並且讓產生的報酬回到自己身上。

創造財富最重要的概念:槓桿

接下來要講的是創造財富最重要的概念:「槓桿」。Naval 在原始的 tweetstorm 裡面分享了阿基米德的名言:「給我一根足夠長的槓桿和一個支點,我就能撐起整個地球」。他說他太不喜歡把別人的名言放到自己的文章中,因為這不能夠創造更多的價值,但是這句話對他來說實在太基本太重要了。他很小就讀到這句話,並且為他帶來巨大的影響。他很早就認識到,要累積財富,就必須要動用槓桿。

商業上的槓桿來自勞力、資本,以及沒有邊際成本的產品這三種。

  • 勞力槓桿: 自己一個人是不可能蓋好一座金字塔的,所以法老就會命令他的人民去搬石頭。經過數萬年的演化,我們人類的大腦已經進步到能夠理解「勞力槓桿」是什麼東西,所以整個社會對「勞力」這類型的槓桿形式的重視就太高了。當你升官管更多人的時候,你的爸媽就會很開心,會拿去和別人炫耀。而一般人在衡量一間公司的可信度和影響力的時候,也會很直覺地以這間公司的人數來當標準。但 Naval 認為,勞力是最糟糕的一種槓桿,因為管人是一件非常混亂的事情,需要極大的領導力。只要一不小心,你就會面臨叛變、被人反咬,或是被集體撕裂的風險。所以 Naval 建議我們盡量精簡動用到的人力,把精力放在其他更有趣的槓桿上。
  • 資本槓桿: 這個槓桿人類的大腦還不能完全理解。什麼經濟學啊、貨幣銀行學啊、會計學啊、風險管理和保險啊,還有一些用錢滾錢的方法,都是過去一千年到幾百年來發明的東西,只有極少部分的專家能夠搞得懂。要正確地運用資本,需要更高的智力,而且資本的使用方式也不斷在改變。一百年前的技術放到現在或許還可以用,但一百年前的投資技巧今天可能就不一定那麼適合了。在過去這個世紀,人們就是靠這種方式來獲得巨額的財富。但 Naval 認為,對於用資本作為槓桿,多少都會有厭惡感,因為它看起來真的不太公平。憑什麼那些含著金湯匙出生的人,他什麼都不用做,就能夠用家裡的錢去動用勞力槓桿,買下別人的時間來幫自己做事?對,資本槓桿是一個更進階而且強大的槓桿形式,因為它可以轉換成其他形式的槓桿,而且管理大筆資金並不會像管理越來越多的人一樣,難度會以等比級數上升,所以資本的可擴張性是很好的。

以上這兩種都是舊時代的有錢人用的,因為這兩種舊槓桿最大的限制就是他們是需要被授權的。有人要願意幫你工作或給你錢,你才能動用這兩個槓桿,對不對?

  • 沒有邊際成本的產品 (程式碼和媒體): 對一般沒錢沒資源白手起家的創業者來說,Naval 建議我們要動用的是新世界的槓桿,沒有邊際成本的產品。其中最大的原因就是因為它不需要被授權,而且可以被無限複製。這種槓桿是幾百年前才誕生的,從印刷機的發明開始,到廣播和電視等大眾傳播媒體的時期更進一步,而現在在網路和程式以及 AI 的環境中,才迎來了真正的大爆發。幾千年前,如果你要宣傳自己的事業,你只能像孔子或釋迦摩尼那樣到處演講。而印刷術發明之後,你就可以花錢印成書傳播出去。大眾媒體出現後,你必須運氣很好,或者動用其他的資源,才能上電視或廣播,例如歌手或作家上節目宣傳他們的作品等等。但那些都是別人的槓桿,他們可能在節目中間放廣告賺錢,或者直接跟你收錢,甚至還會刪減或扭曲你的訊息,而你還要感謝他們。但現在不一樣了,所有在看這集節目的你,都可以去買一隻便宜的麥克風,連上你的手機或筆電,馬上就可以動用這個最強大的新世界的槓桿:新媒體,宣傳你的事業。

如果你會寫 app 或者是設計師,又或者你是某個領域的專家,你馬上就可以在網路上分享你的專業。你可以製作電子書、錄製線上課程。攝影師可以製作自己的風格的 preset,將這些沒有邊際成本的數位產品,借用新媒體的力量傳播出去,找到需要你的產品或服務的顧客。

上一個世代是靠資本致富的,巴菲特就是代表性人物。而新一代的財富都是來自於程式碼和新媒體。市值最高的前幾名,像是微軟、Amazon、Meta 都是軟體公司。而 Joe Rogan 每年可以透過他的 podcast 賺進上億美元。現在 MrBeast 影響力也超過許多傳統的媒體公司了。

而當有人把以上的槓桿結合在一起的時候,就會看到神奇的事情發生。科技新創公司會僱用最少但是產值最高的人才,像是工程師、設計師、產品開發者等等,然後再動用募集到的資本,用來行銷和擴張規模,並且透過大量的程式碼和新媒體內容,將一切傳播出去。所以你會看到某間本來名不見經傳的新創公司,在短短幾年一下子就竄起來,成為獨角獸。

我在 2021 年看到 Coinbase 的創辦人 Brian Armstrong 發了一篇文章,副標題是「每家科技公司都應該直接面對他們的受眾,並且成為媒體公司」,講的就是這個道理。我也常在演講中不斷強調這點。絕大部分的人都搞錯 YouTube 和 podcast 了。經營頻道的目的絕對不是為了要賺那些廣告分潤或接業配,你最好的業配產品就是你自己的東西!

再強調一次,如果你經營頻道的 business model 只是為了賺廣告分潤或者接業配而去衝流量,那你失敗的機率會相當高,因為你就會被演算法綁架,不得不做一些時下最能夠吸引流量的事情。而成功率較高的方式是把自己好好地產品化之後,用這些平台分享對你受眾有價值的內容,讓他們來購買你的服務或產品。

每次我講到這裡,都忍不住想要大喊,如果你是創業者,卻只認為新媒體平台只是給那些網紅接業配的,遲遲還沒有自己的新媒體策略的話,你等於是把新世界最強大的槓桿放在桌上不用,實在是太可惜了!

我在追蹤的網路創業家 GaryVee 就是最早在 YouTube 上面賣酒的生意人,現在已經建立了龐大的媒體帝國。而我常常提到的 Ali Abdaal 也是用 YouTube 建立了年營收千萬美金的網路事業。

如果你不喜歡露臉,你可以效法台灣女婿 Ben Thompson,他靠一台電腦寫的深度分析文章,就能靠訂閱制創造一個年收上億台幣的網路事業。成功建立起個人品牌之後,他還能因此訪問到黃仁勳、Mark Zuckerberg 等等業界的大咖,再度幫他的品牌加分。

所以如果你會寫程式,現在就開始利用工作之餘的時間,寫一個能滿足自己需求的產品吧!如果你不會寫程式,但有項專業或是已經有產品了,那就開始經營 YouTube 頻道吧!如果不想露臉,那就錄 podcast 吧!如果懶得說話,那就寫部落格吧!新世界的槓桿全部都放在那邊,你不需要經過別人的允許,就能開始馬上使用。現在真的就是建立個人事業、創造財富的黃金時代。

總結

以上就是今天的內容。我花了兩集節目時間,終於把 Productize Yourself 這兩個字給講完了,怎麼有種像是在解釋佛經的感覺啊?接下來是這一系列的最後一集了,我會講到 Naval 一直強調的複利效應以及閱讀,這兩個成功的必要條件,並且分享我這十年的創業故事,來應證 Naval 的這套方法論。

Was this summary helpful?

Quick Actions

Watch on YouTube

Related Summaries

No related summaries found.

Stay Updated

Get the latest summaries delivered to your inbox week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