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Don't Believe Everything You Think》與聽經聞法心得:如何實操並改變命運
失眠的消失與心流的體驗
9月6日晚間,我讀完《Don't Believe Everything You Think》這本書後,當晚的失眠竟然消失了,而且睡得非常好。 接下來的兩三天,我實際操作書中的技巧,進入了一種類似「心流」的狀態。 不管外界發生順境或逆境,我的心都能保持平靜,甚至在別人發怒責罵我的時候,我都能平穩地同理對方。 我也發現,保持這樣平靜的心流,其實與「改變命運」的關鍵息息相關。
尋找答案:三週的聽經聞法之旅
為了尋找這種狀態的答案,我花了三週的時間不斷聽經聞法,主要聆聽《楞嚴經》。 今天我想與各位分享,在讀完這本書以及聽經聞法之後,我是如何實操以及心得感想。
核心觀念:痛苦源於內心的思考
停止思考,回歸生理性感受
這本外文書最重要的觀念是一種提醒,雖然以前聽過,但不知道如何應用。 它的核心概念是,我們所有的痛苦其實來自於我們內心的「思考」,而不是外境本身。 要停止痛苦的關鍵,就是我們要主動停止內心的思考,讓當下的感受回歸生理性的感受。
- 生理性的感受就像是冷、熱、肚子飽了、餓了、身體痛、不痛。
- 讓聽就只是「聽」,看就只是「看」,沒有多餘的想法。
當我們「主動」停止思考之後,那種痛苦、焦慮感就會隨之停止。
時速表的比喻:放慢內心的速度
有一個很經典的比喻,可以想像成汽車的時速表。 當我們想法過多的時候,就像汽車的時速表超過200公里,我們要提醒自己把速度放慢下來。 這有點類似佛教中講的《不受第二支箭》的故事。
實際應用:晚上下班後的體驗
改變過去的反應模式
接下來,我想分享一個我實際在這三個禮拜應用的例子。 譬如晚上下班,拖著疲憊的身軀回到家,大概8點多。 吃完飯本來想好好休息一下,可這個時候小孩喜歡玩,就會催著說:「爸爸~ 我們要出去玩。」 通常這種時候,我一定會拖著疲憊的身軀,板著一張臭臉走出去,可能在出去的路途上生悶氣,或隨便亂罵一通,或是在外面沒有表現出來,可是回到家之後就是找機會出氣,然後罵小孩。 因為沒辦法,身體已經很累了,又覺得小孩為什麼那麼皮,晚上8點還要出門。
「神奇的效果」:心靈的自由
但這本書讀完的隔天晚上,就發生了「神奇的效果」。 晚上8點多回到家,吃完飯跟小孩出去騎車。 小孩在馬路上亂竄,我像殭屍一樣追上去。 雖然說身體很累、很疲憊沒有錯,可是心裡告訴我自己,我要「練習」這個做法。 我告訴我自己,心中不要起任何的名言、想法,因為我自己的想法其實都是基於「過去侷限經驗」。 舉例來說,我的歐洲同事,他們晚上8點多的時候,太陽都還沒下山,所以8點多帶小孩出去有什麼問題嗎? 有需要生氣嗎? 不用吧! 所以當下我就克制自己,不要想了,心中沒有任何的抱怨。 於是當天晚上,「神奇的事」就發生了,我雖然很疲憊,可是我的心靈感覺到很自由。 我甚至可以感覺到,那個時候的風涼涼的,晚上的月亮很美。
持續練習:吃飯、講話、工作、睡覺
當天晚上睡覺之前,我也提醒我自己,思考沒有用,多餘的思考其實只會帶來焦慮、痛苦。 於是當天晚上,我就睡得非常的好。 之後過了幾天,我大多是維持在這個狀態。 只要我「有意識的控制」自己,不要產生多餘的思考,那麼我的吃飯就是「吃飯」,講話就是「講話」,工作就是「工作」,睡覺就是「睡覺」,不評論,不多加思考,確實痛苦消失了。
疑惑與解答
「無反應練習」的困難與主動選擇
我的第一個疑惑是,蠻奇怪的,以前我們都聽過「無反應練習」,就是說當我們被別人罵的時候,遭遇到逆境的時候,我們先不要有反應,控制自己能控制的部分,而不是去回應外界。 但是,以前我常常覺得這個無反應練習非常困難。 當人家告訴我不要有反應的時候,我聽到的關鍵字是「你必須不可以有反應」。 這樣的效果是什麼? 這種文字讓我們的感受是很被動、很壓抑的,似乎在告訴我自己,我的本性就是要有反應,但我今天不可以有反應,所以違背我的本性。 這樣子就像石頭壓草一樣,久了我終究會爆炸,壓不下來。 可是今天,我們運用書中的方法,我「主動」選擇思考的頻率降低,甚至不要思考,我聽到的關鍵字是「我自己選擇不要多加思考」。 我其實是在「順從本願」,本願就是不想多加思考,所以這種聽起來就非常的主動,沒有壓抑。 舉例來說,回到剛剛開車的例子,我們其實可以自己選擇不要踩油門嘛,而不是到時速破200的時候,人家告訴我再來踩剎車。 所以我的第一個體會是,原來我們可以自己放掉油門。
三種快樂的型態
第二個疑惑是,像這樣的一種幸福感,或者是所謂的快樂的感受,到底怎麼定義? 它是哪一種快樂? 為什麼以前好像從來沒有感受過? 那麼在討論快樂有哪幾種型態的時候,有一本書叫《The Geometry Of Wealth》,這本書定義的還蠻不錯。 它主要是說,我們人間有兩種快樂,一種是體驗式的快樂,一種是反思式的快樂。
- 體驗式的快樂: 就像是我們今天吃到一頓好吃的,或者是別人讚美我們,或者是我們出國玩。 這種快樂的特性就是「半衰期短」,當別人不再讚美我們的時候,當我們吃飽的時候,那個快樂的感覺就消失了。
- 反思式的快樂: 書中的定義是,我們要找到一件我們認為「有意義的事情」,然後我們長期「反覆持續投入」,帶給我們一種深層的感受。 舉例來說,我分享佛法如何落實在生活中的經驗,我覺得這是蠻有意義的事情,所以我會寧願每天少睡一點,半夜再剪影片,這對我來說是一種深層的快樂。 反思式快樂雖然「半衰期長」,可是它終究會有「消失」的一天。
我覺得這本書帶給我的體會,帶給我的快樂,它比較屬於第三種快樂,我們姑且稱它為「主動調伏」煩惱的快樂。 這種快樂其實是在喚醒我們心中一種主動調伏煩惱的力量,因為這個力量不會隨著外境變化而變化。 譬如別人罵我,我沒有多餘的想法,別人稱讚我,我也沒有多餘的想法。 而這樣子的一個狀態,在佛法中定義得更完整,叫做安住在「空性」。
安住在「空性」
它主要的概念是說,別人的稱讚或者是讚美我,其實都是「中性」的概念,它是讚美還是稱讚,只不過是聲音大小、內容語言的差別。 是我自己給它貼標籤,我覺得它是讚美,就是讚美,我覺得它是批評,就是批評,其實並沒有真實的受到傷害或是受到讚美這一回事,只不過是我們自己創造了一個自我意識,然後我們再去捍衛自我意識的尊嚴,徒增煩惱而已。 意象化的比喻來說,有點像是在一個暴風雨的夜晚,你在一個溫暖的咖啡廳裡面休息,你大可以不必管外面的風雨多大,你只需要管有沒有泡好咖啡,音樂有沒有繼續放。
第四種快樂: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其實還有第四種快樂,我們目前比較難感受到,但是我們可以想像到,這就是我們《淨土法門》說的,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之後的快樂。 這樣的快樂,在《阿彌陀經》以及《無量壽經》裡面有一些描述。 對我個人感受而言,比較深刻的幾點像是,一旦到那邊之後,我們再也不用為了柴米油鹽醬醋茶而煩惱,我們再也不用擔心做錯事情會墮入三惡道(地獄、餓鬼、畜生),我們再也不用擔心活了一下子馬上又要死去,我們會擁有無極限的壽命。
生命中的重大拐點:心流與行善
最後要說,當我們進入這樣子不受外界影響「心流」狀態的時候,如果我們今天又遇到了佈施、行善的因緣,這其實就是我們生命中「重大拐點」的時刻。 以前我總覺得,有一個穩定、不受外界影響的心,這個跟行善、佈施有關係嗎? 後來我發現,其實這個非常有關係。
貧女施燈的故事
我們可以回頭看佛教中著名的一個故事,就是《貧女施燈》的故事。 以前有一個貧窮的女孩子,她身上已經沒有什麼錢了,她把她最後的錢拿去供養釋迦牟尼佛一盞燈。 這個錢佈施出去,她自己就沒東西吃了,可能生命就因此死去,可是她還是願意這麼做。 那麼這個貧女供養佛陀的這盞燈,這盞燈的光明竟然最後連阿羅漢用神通力都滅不了。 這個原因在於,貧女施燈的時候,她的「心力」特別強、特別廣。 她供燈並不是為了貪求自己來生福報,而是為了破除自己內心的慳貪,同時也發願成就法界一切眾生都脫離貧苦的願望。 那個當下,貧女的自我意識消融了,她不再用自我意識思考,取而代之的剩下「願力」。 她把心中的願力放大到幫助法界一切眾生,而且她「安住」在這樣的正念當中,相續不斷,也因此佛陀最後說,就算引四大部洲的海水,要把這個燈滅掉都滅不了。
擴大心力:四個步驟
也因此我開始練習,在我自己的因緣當中,如果我看到有人需要幫助的,不論是財力、還是勞力、心力、物力,我們都盡量幫助。 但是最重要的是,我們要練習「擴大」心力。 以下四個步驟供您參考:
- 先用一個感恩的心,去感謝有這樣的因緣,讓我們破除、放下曠劫以來累積輾轉的那種吝嗇、冷漠感。
- 停止用自我意識思考,因為幫助別人是我們自性本具的性德,我們其實從來沒有缺什麼,我們反而常常總是多了什麼。
- 發願,希望以此善行善念的功德,迴向給法界一切眾生,希望大家都能脫離這樣的苦難。 原因沒什麼,就是「人同此心,心同此理」。
- 事情過了就過了,一樣回到「心流」穩定的狀態,不再去管外面發生什麼事情,只管莊嚴自己的內心,不再起想法,因為大部分的想法其實都是基於「自我意識」而產生的。 但是只要遇到緣分,我們再跑一次上面1~3的流程,去幫助別人。
這是我最近三週實操之後的心得感想,跟大家分享。 好,我們下次見!掰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