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written (zh-hant): 鮮奶除了天價還有什麼內幕? 巨頭如何玩殘小農?看完你會氣炸! 乳品 保久乳 紐西蘭零關稅鮮乳 牛奶 乳牛 牧場 鮮奶饅頭 鮮奶冰淇淋

Summary

Language:

Quick Abstract

想知道台灣乳品業的黑暗面?台灣的鮮奶價格高昂,但你知道酪農在供應鏈中有多麼弱勢嗎?本摘要將揭露台灣乳品產業中酪農的困境,以及乳品廠與酪農間不對等的權力關係。

Quick Takeaways:

  • 酪農利潤微薄:生產成本高,但收購價低,利潤遠不及乳品廠。
  • 「保價保量」合約陷阱:酪農無法自由銷售過剩生乳,受制於乳品廠。
  • 養套殺策略:乳品廠補助酪農擴大規模,使其更依賴乳品廠,難以擺脫控制。
  • 不對等合約:合約條款偏袒乳品廠,限制酪農權益,酪農如同被「包養」。
  • 生乳直接販售的阻礙:酪農即使想將多餘生乳直接賣給餐飲業,也因潛在風險而卻步。
  • 政府角色:政府被質疑過度保護乳品大廠,而非酪農。
  • 乳品廠的抗辯:乳品廠提出的理由,如損害商譽和供應問題,常被駁回。

台灣乳品業的黑暗面:酪農的血淚與產業鏈的真相

一提到乳品,許多人首先想到的是價格高昂的鮮奶。然而,在這些鮮奶的背後,台灣酪農在乳品供應鏈中承受著難以想像的壓力。這篇文章將揭露台灣乳品業的黑暗面,探討酪農的困境、乳品廠的角色,以及政府在產業鏈中的責任。

酪農的血淚:利潤最薄的一環

根據農業部的資料,牛乳每公斤的生產成本約為27元,而生乳的收購價約為每公斤30元出頭。然而,當生乳加工成鮮乳後,每公斤的售價可達60至70元,在超市上架後,零售價更可高達90至100元。

  • 由此可見,在整個乳品產業鏈中,酪農的利潤最為微薄。
  • 相反地,大型乳品企業則掌控了大部分的乳品流通,並對消費者漫天喊價,同時對酪農的生乳收購合約設下許多限制。

保價保量合約的陷阱:酪農的無奈

過去,為了應對冬季牛奶產量過剩的問題,乳品廠會與酪農簽訂保價保量合約,承擔生乳供應和市場銷售量波動的風險。然而,實際上,乳品廠常常要求酪農將過剩的生乳倒掉,以營造台灣鮮奶稀缺的假象。

生乳不得外調:如同被包養的關係

保價保量合約中存在一個陷阱:生乳不得外調,酪農不能將生乳賣給其他乳品廠。這使得酪農與乳品廠之間的關係如同包養關係,酪農只能依附於單一乳品廠。

  • 如果酪農一年的生乳產量超過合約規定,乳品廠可以拒絕收購超出的部分,且酪農也不能將這些生乳賣給其他乳品廠。
  • 即使酪農知道生乳可以合法販售,也常常因為擔心遭到乳品廠報復而不敢隨意販售。

乳品廠的宰制:三幻神有四個,乳業御三家也有四個

台灣乳品業的市場高度集中,酪農的下一站幾乎被幾家大型乳品廠壟斷。只要酪農稍有不從,便會立即遭到打壓。

  • 許多酪農的合約中都包含禁止將多餘的生乳賣給其他廠商的條款。
  • 乳品廠甚至會不當限制酪農自行加工、販售,或交予第三人,斷絕酪農的一切活路。

乳品廠對此的辯解通常是,酪農自行加工或將生乳交給其他廠商,可能會損害其商譽,或導致無法滿足契約規定的供貨量。然而,這些理由往往站不住腳。

  • 酪農自行加工的食安問題不應由乳品廠管轄。
  • 生乳交給其他廠商的情況通常發生在契約量達標之後。

養套殺:讓酪農無法承受風險

乳品廠常常使用「養套殺」的手法,讓酪農擴大牧場規模,增加奶牛數量,使其更加依賴乳品廠。

  • 乳品廠會提供酪農補助,鼓勵其增加奶牛數量,但實際上這使得酪農更難離開乳品廠。
  • 由於乳品加工規定嚴格,酪農無法自行進行乳品加工,只能依賴乳品廠的收購。
  • 一旦乳品廠停止收購,酪農將面臨巨大的損失,因此不敢輕易得罪乳品廠。
  • 有時,乳品廠甚至會決定酪農應該飼養多少奶牛。

生乳收購契約:對酪農的限制與對乳品廠的保護

在過去的生乳收購契約草案中,可以發現許多條文都對酪農設下限制,同時保護乳品廠的利益。

  • 契約中會詳細規定酪農需要飼養多少奶牛、產奶牛、女牛和犢牛,如果要增加飼養數量,必須徵得乳品廠的同意。
  • 契約也對生乳品質有嚴格要求,並禁止酪農自行加工或加料。
  • 乳品廠可以隨時派人視察酪農的牧場,酪農不得拒絕、謾罵或隱瞞。
  • 如果酪農的產奶量未達契約規定,需要承擔責任,而超過契約量的部分,乳品廠可以拒絕收購或協商處理方式。

這些條款將酪農視為賊一樣防範,卻將乳品廠捧在手心,只要酪農稍有不從,乳品廠便可隨時解約。

生乳收購補貼加價:控制酪農的工具

許多乳品廠會宣稱,其給予酪農的生乳收購價高於公告收購價,因為他們會提供補貼。然而,這種補貼實際上是乳品廠控制酪農的工具。

  • 乳品廠可以根據酪農的表現滾動調整補貼,甚至取消補貼。
  • 如果酪農不聽話,乳品廠可以減少補貼,甚至按照低於成本的公告收購價收購生乳。
  • 對於超出契約量的生乳,乳品廠甚至可能以半價收購。

現狀與改善之道:建立酪農能夠繞開乳品廠的體系

由於長期受到乳品廠的壓榨,許多鮮奶饅頭和冰淇淋業者不敢公布其乳品來源。

  • 如果業者使用乳品廠的業務用鮮奶,便敢於標示乳品來源,因為乳品廠已經從中獲利。
  • 但如果業者直接從酪農處購買生乳,便不敢標示乳品來源,以保護酪農和業者雙方。

要改善酪農的困境,應該建立一套體系,讓酪農能夠繞開乳品廠,直接與消費者或餐飲業者交易。

  • 可以參考紐西蘭的恆天然模式,成立酪農合作社。
  • 政府也應該約束買方大廠,而非過度保護,不應讓他們簽訂霸王條款,讓酪農不敢吭聲。

Was this summary helpful?

Quick Actions

Watch on YouTube

Related Summaries

No related summaries found.

Stay Updated

Get the latest summaries delivered to your inbox week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