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乳品業的黑暗面:酪農的血淚與產業鏈的真相
一提到乳品,許多人首先想到的是價格高昂的鮮奶。然而,在這些鮮奶的背後,台灣酪農在乳品供應鏈中承受著難以想像的壓力。這篇文章將揭露台灣乳品業的黑暗面,探討酪農的困境、乳品廠的角色,以及政府在產業鏈中的責任。
酪農的血淚:利潤最薄的一環
根據農業部的資料,牛乳每公斤的生產成本約為27元,而生乳的收購價約為每公斤30元出頭。然而,當生乳加工成鮮乳後,每公斤的售價可達60至70元,在超市上架後,零售價更可高達90至100元。
- 由此可見,在整個乳品產業鏈中,酪農的利潤最為微薄。
- 相反地,大型乳品企業則掌控了大部分的乳品流通,並對消費者漫天喊價,同時對酪農的生乳收購合約設下許多限制。
保價保量合約的陷阱:酪農的無奈
過去,為了應對冬季牛奶產量過剩的問題,乳品廠會與酪農簽訂保價保量合約,承擔生乳供應和市場銷售量波動的風險。然而,實際上,乳品廠常常要求酪農將過剩的生乳倒掉,以營造台灣鮮奶稀缺的假象。
生乳不得外調:如同被包養的關係
保價保量合約中存在一個陷阱:生乳不得外調,酪農不能將生乳賣給其他乳品廠。這使得酪農與乳品廠之間的關係如同包養關係,酪農只能依附於單一乳品廠。
- 如果酪農一年的生乳產量超過合約規定,乳品廠可以拒絕收購超出的部分,且酪農也不能將這些生乳賣給其他乳品廠。
- 即使酪農知道生乳可以合法販售,也常常因為擔心遭到乳品廠報復而不敢隨意販售。
乳品廠的宰制:三幻神有四個,乳業御三家也有四個
台灣乳品業的市場高度集中,酪農的下一站幾乎被幾家大型乳品廠壟斷。只要酪農稍有不從,便會立即遭到打壓。
- 許多酪農的合約中都包含禁止將多餘的生乳賣給其他廠商的條款。
- 乳品廠甚至會不當限制酪農自行加工、販售,或交予第三人,斷絕酪農的一切活路。
乳品廠對此的辯解通常是,酪農自行加工或將生乳交給其他廠商,可能會損害其商譽,或導致無法滿足契約規定的供貨量。然而,這些理由往往站不住腳。
- 酪農自行加工的食安問題不應由乳品廠管轄。
- 生乳交給其他廠商的情況通常發生在契約量達標之後。
養套殺:讓酪農無法承受風險
乳品廠常常使用「養套殺」的手法,讓酪農擴大牧場規模,增加奶牛數量,使其更加依賴乳品廠。
- 乳品廠會提供酪農補助,鼓勵其增加奶牛數量,但實際上這使得酪農更難離開乳品廠。
- 由於乳品加工規定嚴格,酪農無法自行進行乳品加工,只能依賴乳品廠的收購。
- 一旦乳品廠停止收購,酪農將面臨巨大的損失,因此不敢輕易得罪乳品廠。
- 有時,乳品廠甚至會決定酪農應該飼養多少奶牛。
生乳收購契約:對酪農的限制與對乳品廠的保護
在過去的生乳收購契約草案中,可以發現許多條文都對酪農設下限制,同時保護乳品廠的利益。
- 契約中會詳細規定酪農需要飼養多少奶牛、產奶牛、女牛和犢牛,如果要增加飼養數量,必須徵得乳品廠的同意。
- 契約也對生乳品質有嚴格要求,並禁止酪農自行加工或加料。
- 乳品廠可以隨時派人視察酪農的牧場,酪農不得拒絕、謾罵或隱瞞。
- 如果酪農的產奶量未達契約規定,需要承擔責任,而超過契約量的部分,乳品廠可以拒絕收購或協商處理方式。
這些條款將酪農視為賊一樣防範,卻將乳品廠捧在手心,只要酪農稍有不從,乳品廠便可隨時解約。
生乳收購補貼加價:控制酪農的工具
許多乳品廠會宣稱,其給予酪農的生乳收購價高於公告收購價,因為他們會提供補貼。然而,這種補貼實際上是乳品廠控制酪農的工具。
- 乳品廠可以根據酪農的表現滾動調整補貼,甚至取消補貼。
- 如果酪農不聽話,乳品廠可以減少補貼,甚至按照低於成本的公告收購價收購生乳。
- 對於超出契約量的生乳,乳品廠甚至可能以半價收購。
現狀與改善之道:建立酪農能夠繞開乳品廠的體系
由於長期受到乳品廠的壓榨,許多鮮奶饅頭和冰淇淋業者不敢公布其乳品來源。
- 如果業者使用乳品廠的業務用鮮奶,便敢於標示乳品來源,因為乳品廠已經從中獲利。
- 但如果業者直接從酪農處購買生乳,便不敢標示乳品來源,以保護酪農和業者雙方。
要改善酪農的困境,應該建立一套體系,讓酪農能夠繞開乳品廠,直接與消費者或餐飲業者交易。
- 可以參考紐西蘭的恆天然模式,成立酪農合作社。
- 政府也應該約束買方大廠,而非過度保護,不應讓他們簽訂霸王條款,讓酪農不敢吭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