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學習效率的關鍵:自我測驗勝過重複閱讀
你是否相信自己已經掌握了最佳的學習方法? 事實可能並非如此。 雖然人們的學習風格各異,有些人喜歡閱讀,有些人喜歡做筆記,但研究表明, 透過自我測驗來提取記憶中的信息,才能有效延緩遺忘。
學習的本質:神經可塑性
任何形式的學習都與神經可塑性息息相關。 神經可塑性指的是神經系統根據經驗而改變的能力。 在神經細胞的層面,這種改變通常涉及以下三種機制:
- 強化特定連結: 加強神經元之間的連接。
- 弱化特定連結: 削弱神經元之間的連接。
- 神經新生 (Neurogenesis): 產生新的神經元,這在成人神經系統中其實非常罕見。
小測驗:檢驗你的知識
為了幫助大家理解,讓我們來做一個小測驗:
- 從機制上講,神經可塑性有多少種不同的形式? (1種、2種、3種、4種、5種)
- 你能說出神經系統經歷的三種主要變化中的兩種嗎?
答案是:神經可塑性有三種不同的形式。 即使你答錯了也沒關係,因為 意識到自己記憶中的錯誤,是保留更多資訊的重要方法。
自我測驗:學習的有效工具
那麼,為什麼要進行這個測驗呢? 研究表明,自我測驗是最佳的學習方法。 它不僅是一種評估知識的工具,更是抵禦遺忘的最佳利器。
一項研究將受試者分成三組:
- 第一組:研讀教材四次,然後進行測驗。
- 第二組:研讀教材三次,然後進行測驗。
- 第三組:研讀教材一次,然後進行三次測驗。
結果顯示,參加測驗次數越多,在最終測驗中的表現就越好。 即使在測驗中表現不佳,只要能夠查看正確答案並與自己的答案進行比較,就能在最終測驗中取得更好的成績,並更有效地保留知識。
重點不在於重複,而是積極提取
換句話說,重點不在於你研讀教材的次數,而是你提取資訊的次數。 你需要專注於教材,並對自己進行多次(最好是兩到三次)自我測驗。 這樣才能真正將知識「鎖」入你的神經迴路,帶來更持久的改變,我們稱之為神經編碼 (Neural Encoding)。
即使答錯也有效
有些人可能會擔心:如果我學到錯誤或不準確的資訊,然後又將其鞏固,那該怎麼辦? 不用擔心, 只要你知道正確答案,即使你在測驗中的正確率只有40%或50%甚至更低,仍然比重複閱讀教材更有效。
自信不等於掌握
重複閱讀教材會讓你覺得自己已經掌握了知識,但實際上並非如此。 相較之下,透過測驗來努力回憶答案,即使犯錯,也能更有效地將知識儲存在神經迴路中。
結論:在最終測驗之前,對自己進行一到三次的測驗,是掌握知識的最佳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