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患有嚴重金錢焦慮的我:三個瘋狂的舉動與五個突破步驟
這篇文章將分享作者克服金錢焦慮的個人經驗,包含三個瘋狂的舉動和五個循序漸進的步驟,希望幫助讀者從金錢的束縛中解放,活出自在的人生。
聲明: 作者並非鼓勵大家模仿其行為,而是分享她在突破金錢恐懼的過程中,如何發現生活中更多的愛、富足和感知幸福的能力。
三個瘋狂的舉動
- 放棄穩定的月薪工作,選擇裸辭: 作者毅然決然地放棄了穩定的工作,開啟了旅居生活。
- 裸辭後每月自媒體收入僅2-4千港幣,卻堅持半年: 在收入不穩定的情況下,作者仍堅持發展自媒體事業。
- 存款僅剩1萬5千元,卻獨自前往歐洲旅行: 在存款不多的情況下,作者勇敢地踏上了旅程。
五個突破金錢恐懼的步驟
步驟一:覺察
作者在過去的20多年裡,一直沒有覺察到金錢帶給她的恐懼、焦慮和不安全感。她習慣了斤斤計較和對金錢的匱乏感,認為這是理所當然的。
六年前,作者的前男友改變了她對金錢的看法。前男友讓她意識到,不去計較金錢的人生是如此快樂。例如,在作者從香港飛往台灣念大學時,行李超重需要額外支付800元港幣,前男友立刻幫她支付,讓她不用花時間煩惱。
作者開始練習不要讓金錢影響心情,認為時間和心情比金錢更重要。即使被拖吊罰款800元台幣,她也盡量讓自己心情平靜,而不是像朋友一樣一直陷入負面情緒。作者發現,不被金錢束縛是如此開心。
生活中常會發生許多為了錢而煩惱的事情,但多年後回頭看,這些問題往往變得微不足道。對於金錢的痛苦和匱乏感,其實是可以選擇不去放大的。
這個步驟的重點在於覺察腦海中的聲音,找出對於金錢的焦慮和匱乏感,並練習不要放大這些情緒。
步驟二:區分父母的金錢價值觀和自己的價值觀
作者在學習心理學後意識到,一直困擾她的金錢價值觀並非來自於自己,而是來自於父母。父母從小就灌輸要存更多錢才有安全感、賺錢不容易不要亂花錢等觀念。
然而,這樣的金錢價值觀並沒有讓作者變得更富裕或更有安全感,反而讓她成為金錢的奴隸,為了幾塊錢斤斤計較,損害了精力和心情。父母對於金錢的匱乏感來自於他們所處的年代,當時沒有錢就可能面臨生存危機。
現代人的生活環境與父母輩截然不同,我們基本的生活需求都能夠滿足,活在一個資源豐足的環境下。然而,我們的內心卻帶著父母對於金錢的匱乏感,甚至因為社交媒體的影響,過度放大自己沒有的東西,陷入消費主義的陷阱。
這個步驟的重點在於區分父母的金錢價值觀和自己的價值觀,擺脫不適用於現代社會的舊觀念。
步驟三:擺脫對於金錢的焦慮感、對於父母的愧疚感和對於自己人生的不配得感
作者透過愛自己、允許父母對自己失望和課題分離等方式,擺脫了這些負面情緒。
心理學中一個有趣的觀點是,不要做一個自戀的人。例如,作者在放棄穩定工作、投入自媒體時,內心同時存在著鼓勵她前進的天使和不斷告訴她可能失敗的惡魔。她意識到,金錢匱乏的背後,更多的是害怕失敗和害怕別人的眼光。
作者也曾因為做了不符合父母期望的事情而感到愧疚,例如拒絕相親或找他們期望的工作。但她意識到,不應該為了滿足別人的意願而委屈自己。真正的孝順是相信父母有處理自己人生的能力,而不是過度承擔父母的晚年焦慮。
作者決定放下自戀的心態,允許自己不完美,允許別人對自己失望。她發現,即使面對失敗或做出錯誤的決定,只要自己能夠承擔責任就好。即使最後把錢都花光了,大不了就回去工作,但至少她得到了美好的經歷和回憶,以及讓自己真正做自媒體成功的機會。
步驟四:重新定義富足
在世俗的價值觀中,有錢人應該開跑車、住豪宅、買名牌。但作者發現,這種狹隘的物質層面評斷方式,讓她感到金錢匱乏。
即使是股神巴菲特,每天早上也吃3美元的麥當勞。富足的生活不只包含名利和物質,還包括時間、自由、健康和快樂。
作者開始放下對於事物好壞標準的評斷,不再覺得穿便宜的衣服或住青年旅館是丟臉的。她更坦然地接受這個階段的自己,並發現與朋友敘舊、陪伴家人、在旅居生活中遇到善良的人和事、曬太陽、看書、散步等,都能讓她感到由內而發的快樂和幸福。
重新定義金錢的觀念後,作者與身邊人的關係也變得更好,特別是與父母的關係。她發現,孝順父母不只有給他們錢一種方式,也可以用時間和陪伴來表達愛。想要過富足的人生,不一定要特別有錢,而是在自己的能力範圍內自由選擇自己想要的生活。
步驟五:練習轉換
將過度消耗在對於金錢的恐懼、計算和斤斤計較上的精力,轉換到做更有價值的事情上。
作者剛辭職時,收入從2萬港幣驟降至4、5千港幣,她每天都很擔心沒人看影片、找不到合作夥伴、賺不到錢。半年後,她放平了心態,將精力放在如何把影片做得更好、輸出更有價值的内容。當她感到焦慮或不知所措時,會去看書,找到問題的根源,調整自己的心態。
作者過去花很多時間貪圖小便宜,花一整天逛淘寶比價。現在她學會節省時間,例如在歐洲旅行時,她只花半小時在迪卡儂選購背包,當天就決定購買,不再為了幾塊錢的小便宜浪費時間。她將這些時間用來看電影或做其他讓自己更開心的事。
總結
作者分享了自己如何一步一步地克服金錢焦慮,並成長進步的過程。即使偶爾還是會感到焦慮,但她相信只要將這些方法落實到生活中,透過不斷練習,調整心態,轉移注意力,就能漸漸削弱心中的金錢焦慮感。
最後,作者分享了一句她很喜歡的話:「人們都渴望被愛,可是卻不斷地在追求物質上的填補,追求金錢、別墅、跑車等等。我們以為這樣就能夠得到類似擁抱的感情回報,可是物質永遠都沒有辦法取代愛。」